“我家种植16亩刺梨已经10多年了,收成好的时候要挣五六万元。”在黔南州龙里县洗马镇猫寨村集中收购点,村民田梦秀看着自家等待搬运上车的刺梨,幸福的笑容堆满了脸。
“这几天正式集中采摘的时候,每天有近百人在我们村务工,”猫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国平说,猫寨村目前的1500亩刺梨年产量约500吨,140余户种植户今年预计户均增收近万元,今年预计给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同时,在龙里县谷脚镇的十里刺梨沟内,生物防治设备有序运转,科技护航下的刺梨林郁郁葱葱;在龙里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加工车间里,刺梨果脯、原液、精粉等产品正从生产线走向全国市场……如今的龙里,10.5万亩刺梨已从“山间野果”蜕变为富民强县的金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龙里县特色支柱产业,刺梨种植已实现全域多点开花。谷脚镇以2.4万亩的种植规模领跑全县,其中盛产面积达1.2万余亩,2025年预计产量3800余吨,按市场价测算可带动农户增收1140万元;洗马镇1.2万亩刺梨林年产超3000吨,年产值达1200万元;全县7900余户农户投身刺梨种植,年综合产值预计突破5亿元,刺梨已成为覆盖广、效益稳的“铁杆庄稼”。
近年来,龙里县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持续为刺梨产业注入科技动能。谷脚镇累计完成2.38万亩刺梨低效林改造,提质增效1万余亩,通过“更新换代+土壤改良”让单产提升20%以上;该镇的高堡村、茶香村的2000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里,灭虫灯、除虫黄板与无人机飞防组成生物防治网,从源头保障鲜果品质。
全县还与贵州大学、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等高校深度合作,引进贵农5号、7号等优良品种,通过常态化技术培训让土壤改良、水肥管理等实用技术走进田间地头,为刺梨产业装上“智慧引擎”。
龙里县坚持“种好果、产好品、卖好价”,推动刺梨产业从“卖鲜果”向“全链条”升级。在加工环节,全县8家刺梨加工企业各展所长:贵州益恒科技生物有限公司开发出浓缩汁、精粉等10余种产品;谷脚镇30家刺梨小作坊年消化鲜果1000吨,产值超1200万元;谷脚镇茶香村三产融合示范园的果脯加工、烘干生产线投产后,进一步缩短了“田间到舌尖”的距离。
在三产联动上,刺梨产业每年带动游客超500万人次,提质改造的农家乐让游客在采摘体验中感受“刺梨文化”,形成“种植+加工+文旅”的立体增收格局。(记者 高荣华)
采收季的洗马镇,每日超200名村民穿梭林间采摘,按斤计酬日均收入两三百元,年累计带动就业7000余人次;谷脚镇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既能通过种植分红,又能在加工车间、农家乐务工增收。
种植刺梨10余年的猫寨村村民张勇高兴地说:“想不到以前的荒山变成了现在的‘金山’,金黄的刺梨就是咱的‘致富果’。”数据显示,该县刺梨种植户年均增收5000元。
从山野间的“小众果实”到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龙里刺梨的蝶变之路,是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鲜活注脚。未来,龙里县将持续扩大种植规模、深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条,让这颗“金色果实”结出更多富民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