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江淮腹地崛起物流新枢纽-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4/03 14:33:27
来源:合肥经开区

合肥经开区:江淮腹地崛起物流新枢纽

字体:

  2024年,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在这份荣耀背后,位于江淮运河畔的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以下简称:派河物流园)功不可没。以“港口+铁路+仓储”的创新模式打破内陆出海瓶颈,通过多式联运进一步提升运输时效,派河物流园为“安徽智造”铺设了一条横跨水、铁、公的供应链高速通道,成为合肥国家级物流枢纽的重要组成、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载体。

  从港口升级到多式联运

  作为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的核心枢纽,派河港的地理优势与产业集聚效应形成共振。港口周边密布着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光伏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企业从生产线到港口的运输半径被压缩到最小。

  江淮汽车国际公司的车间里,新下线的电动汽车通过智能化系统直接匹配集装箱,在港口作业区完成“下线即装箱”的一站式操作,将原本需要提前三天调运空箱的流程缩短至实时对接。这种高效物流模式,使得企业运输成本骤降,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2025年1月,“航通01”轮拉响汽笛,载着330辆新能源汽车首航上海港,标志着合肥内河滚装运输实现零的突破。这艘可承载42辆公路轿运车等效运力的船舶,沿着590公里的江淮运河航道,将“皖车”运输效率提升40%。水运通道的打通,不仅缓解了陆路运力紧张,更让合肥制造业与全球市场的连接更加紧密。

  从江淮腹地到蔚蓝海洋,合肥派河港通过水、铁、公多式联运的有机衔接,将地理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链竞争优势。这座年轻港口不仅重塑着长三角物流版图,更以每分钟处理3.6吨货物的效率,托举起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向世界的雄心。随着黄金水道上的船舶川流不息,一幅“皖货通江达海”的壮阔图景正徐徐展开。

  打通物流“任督二脉”

  港口能力提升的同时,派河物流园的铁路网络也在同步延伸——随着派河物流园铁路物流基地正式投用,这座综合性公铁水联运货场将铁路货场功能前移至港口,打通了合肥制造业物流运输的“任督二脉”,2024年发运商品车超17万辆,集装箱吞吐量超13万标箱。

  数据印证着这场物流变革的深度。安徽众联多式联运公司订单量在铁路物流基地投用后激增40%,实现了“从单腿跳到双腿奔跑”的跨越。

  铁路物流基地和合肥派河港的的发展,离不开配套建设的公共仓储项目。其中一期项目派河物流园公共物流中心自2023年9月投入运营以来,依托“仓储+海铁”联动资源,通过多式联运方式实现铁路与水运、公路的有效衔接。“合肥派河站-宁波舟山港”“合肥派河站-上海芦潮站”海铁联运陆续成功首发,解决制造企业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随后,铁海联运班列发运逐步稳定,不断挖掘新货源,提升服务质量,为合肥产品打通了出海新通道。

  政策赋能与模式创新

  在国家级合肥经开区与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两级”政策加持下,派河物流园通过“区港联动”机制,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与物流枢纽功能深度耦合:海关监管前移、保税仓储、出口退税一站式办理,让江淮新能源汽车、京东方面板“出厂即通关”。

  随着千万吨级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派河物流园正从区域枢纽升级为辐射中西部六省的供应链控制中心。而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模式创新——通过搭建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水、铁、公运输计划可智能匹配,企业物流成本再降10%-15%。

  从江淮运河的航运破局,到铁路动脉的效率革命,再到智慧仓储的数字化转型,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以立体化创新突破地理桎梏,为内陆省份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提供了“安徽方案”。(李长龙 吴小黎)

【纠错】 【责任编辑:刘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