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8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签署推动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以来,马鞍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始终把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红利、最大势能,以 “融圈入群” 的主动姿态,紧扣 “一体化” 和 “高质量” 核心要义,在跨区域服务协同、数字赋能革新、破解发展梗阻、释放政策红利等方面持续发力,先后借鉴沪苏浙先进经验做法转化实施了委托划转公积金偿还商业贷款、“7×24小时”服务、一键智能审批等8项创新举措,助力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协奏曲”更加和谐响亮。
一、融合聚力,主动融圈拓维绘就“同心圆”
中心坚持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汇聚向上突破的工作合力,主动打破思维定势与地域局限,深入绘就一体化发展同心圆。
一是主动问道掌握“方法论”。把破除思维壁垒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先手棋”,通过深学细悟深刻汲取领会沪苏浙长期走在前列的精神密码。大力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将《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全面融入南京的若干举措》等政策文件和先进经验做法宣传报道纳入党组会、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必学范围,每月开展一期“马小金职工讲堂”,组织干部职工结合岗位实践交流学习感悟心得,引导全员跳出“本地思维”,自觉将住房公积金工作放在长三角乃至全国一流坐标系中谋篇布局,为精准对标绘制“蓝图指引”。
二是积极寻策确保“取真经”。以“解剖麻雀”式调研破解融入难题,构建“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沉下去研”的立体学习体系。聚焦数字化转型、灵活就业缴存等关键领域,组织7个批次业务骨干赴苏州、无锡、湖州、嘉兴等地开展 “沉浸式”考察和实地取经,带回“业务智能审批”“大额资金竞争性存放”等8项可复制经验。高标准承办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交流会议,搭建区域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选派2名年轻干部到南京公积金中心跟班实训,找准找实与先发地区发展的差距不足,基于学习成果召开转型发展交流研讨会,探索转型发展的新应用、新模式、新路径,为借鉴转化提供“操作手册”。
三是夯实根基织牢“保障网”。重点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住房公积金数字化建设资金来源不足的关键问题,学习借鉴常州、淮安“以增值收益反哺发展”做法,通过完善制度资金保障夯实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底座。2023年8月,合理安排增值收益分配和管理费用支出,经住房公积金管委会审议将每年度的数字化建设经费、运维经费列入住房公积金业务支出,作为运行成本纳入预算保障范畴,彻底改变了过去数字化发展资金依赖商业银行资助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夯实了一体化发展根基。此举是借鉴复制先发地区经验做法的生动实践,也为同类城市破解发展资金约束提供了可借鉴的“马鞍山方案”。
二、对标借力,打破区域壁垒扩大“朋友圈”
中心始终将全面学习对标沪苏浙先进经验作为提升服务效能的核心抓手,在精准借鉴中助力跨区域服务平台搭建和深化协同监管,持续扩大长三角公积金一体化合作成果。
一是对接“一网通办”平台,聚焦高频需求精准服务。秉持 “学透先进、落地见效” 的理念,将沪苏浙 “用户思维”“极简审批”等理念转化为本地化实践。2020 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与长三角住房公积金 “一网通办” 平台的系统对接,围绕职工异地购房、退休提取等高频场景,分批次在平台上线9项核心业务,涵盖提取、贷款、证明开具及单位业务全流程服务。2023年,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将灵活就业人员缴存登记、异地贷款结清证明等事项纳入“一网通办” 清单,实现 “线上通办、异地可办” 业务全覆盖。截至2025年7月,“一网通办” 平台累计办理各类跨区域业务18.78万笔,真正通过区域融合发展让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
二是完善“跨省通办”平台,强化补充辅助功能。以 “跨省通办” 为支点撬动服务能级全面跃升,构建与 “一网通办” 互补协同的跨区域服务体系。根据职工需求在“跨省通办”平台上线提取类、查询与证明类、贷款及缴存类等14项服务事项,在各服务大厅设立 “跨省通办” 专窗,配备导办人员和自助终端设备,提供 “手把手” 帮办服务,构建“两地通办、一次办成”的跨区域服务体系。同步推进 “高效办成一件事” 改革和“无证明城市”建设,完成企业信息变更、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购房等7个“一件事”开发上线工作,支持64项证明材料通过刷脸授权直接获取,实现“你向我证明”到“我为你证明”转变。
三是深化“信息核查”协作,筑牢业务监管防线。以构建长三角住房公积金风险联防联控体系为目标,通过跨区域协作织密风险防范网格。与南京公积金中心共建 “异地购房真实性核查协作机制” ,成为省内首个实现跨区域房屋交易信息实时核验的城市。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通两地不动产登记、房屋交易备案系统,对异地购房提取等业务实施“秒级核验”,及时拦截查处利用虚假材料和信息违规使用住房公积金行为,有效防范套取住房公积金风险,为跨区域业务办理提供可信支撑,营造诚信规范的住房公积金使用环境。
三、靶向用力,重塑业务模式攻克“梗阻点”
中心注重把企业和群众的呼声当成“第一信号”,通过借鉴沪苏浙经验做法,重塑再造业务流程模式全力打通梗阻点,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回应民生关切需求。
一是上线7×24小时服务变“能办可办”为“好办易办”。锚定解决职工“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办结效率低”的难点问题,以数据高效共享驱动提升业务网上办结率和服务体验感,推动线上服务秒批秒办和更加好办易办。拓展共享数据应用场景,与不动产、公安等部门加强对接,汇聚多源数据,实现了不动产、户籍等15项数据高效共享。一体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率先在全省实现了26项单位业务、35项个人业务一周7天“不打烊”办理。推动智能审批畅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开通了覆盖全业务类型共23个服务事项的一键智能审批,真正让群众办事“一看就能懂,一点即办结”。自上线以来,非工作时间内已累计办理资金类业务4.44万笔,实时结算资金5.6亿元。
二是开发智能客服推动“群众找服务”到“主动送服务”。借鉴扬州等地做法,积极破解传统线上客服“信息掌握不对称、意图理解不准确”的服务痛点,在开发全省首个公积金系统AI数字人客服“马小晶”基础上,依托DeepSeek大模型底座迭代开发智慧导办、边聊边办、远程协办功能,提高群众办事便捷度和体验感。开发推出“Deepseek公积金智能问答”助手,提供毫秒级响应、多轮对话记忆继承、边聊边办等服务,直接识别咨询人意图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积极协调接入社保、税务等多源政务数据,通过AI数字人智能外呼和短信提醒功能,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推送和“免申即享”。
三是拓展业务范围完成“本地可划转”到“异地可划转”。针对群众偿还商贷只能一年提取一次公积金,资金周转压力大的服务堵点,汲取跨部门跨地区合作经验,主动加强与各受托银行省行协调对接破除数据壁垒,分批次与全市所有15家受托银行签订数据共享协议,搭建双向互通的数据通道。2021年7月,中心率先在全省创新开办了委托划转公积金偿还商贷业务,2024年,进一步打破地域壁垒,开通全国范围内按月划转公积金偿还异地商贷,帮助缴存人仅需一次委托即可每月使用个人账户余额偿还商贷,有效降低还款压力,提振消费信心,相关做法被马鞍山市政府作为改革创新举措向全省申报推广。截至2025年7月已累计办理委托划转公积金偿还商业贷款业务8474笔,划转资金4.08亿元。
四、协同发力,释放政策红利惠及“千万家”
中心坚持打破行政边界,提高政策协同,让政策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让区域内的缴存职工充分享受到住房公积金政策红利。
一是政策上新释放“源动力”。对比分析沪苏浙地区政策异同,因城施策用好用足政策工具箱。全面放开异地住房公积金贷款限制,更好满足跨城置业群体的住房金融需求;借鉴常州做法给予大学生就业公积金补贴,帮助毕业生建立长期住房和就业规划;汲取苏州、常州全国首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经验,实施新业态人员“灵活缴、灵活用、灵活转、灵活退”政策,三年净增缴存1.87万人,制度覆盖面持续扩大。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办理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1976笔,贷款总额6.2亿元,新增灵活就业缴存6000余人,充分彰显了区域协同发展带来共富共促效果。
二是毗邻合作增加“邻聚力”。立足 “南京都市圈” 核心节点城市定位,中心将宁马协同作为一体化发展的先行 “试验田”,率先探索毗邻地区合作新路径。2021年,与南京公积金中心签署《宁马两地住房公积金业务服务合作协议》,为毗邻地区企业职工使用公积金购房提供支持和服务,尝试迈出了互认互贷、跨地联动的步伐。2024年,与南京都市圈9城共同签署《南京都市圈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实现公积金互认互贷,支持职工跨城购房使用,逐步为区域内缴存职工提供统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服务,通过相互赋能实现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三是惠企便民再添“新福祉”。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中心把好政务服务增值“风口”,勇当政策创新 “试验田”。借鉴台州经验做法,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功能与金融机构资源配置优势,与各住房公积金受托银行签约实施“公积金+金融”惠民助企合作协议,激活金融赋能“引擎”。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居民住房保障水平、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出覆盖住房消费、民生保障等领域的低门槛、低利率的“公积金信用贷”等金融产品,推动公积金“缴存信用”转化为企业“融资资金”,共同构建惠民助企服务生态,让住房公积金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已从“破题起势”迈向“纵深突破”,马鞍山住房公积金正以一体化发展的伟力雄姿勇立高质量发展潮头。中心将继续深耕 “信息协查、业务管理、服务协同、资金融通、人才交流” 等一体化场景,努力变 “单兵突进” 到 “协同共赢”,用模式创新回应群众期待,让住房公积金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 “黏合剂” 与 “助推器”,为4300万长三角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交出惠民暖心的 “安居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