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青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提到清明节,你会有怎样的印象呢?是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是春日的百花、漫天的风筝,或者舌尖上的青团......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清明节不仅是农耕社会里的美好节气,更是唤醒中华传统文化记忆的重要基因。
今年清明恰逢疫情防控期间,虽然现场祭扫受到了限制,但我们表达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不只在于形,更在乎于心。跟随这组动态海报,让我们一起唤醒对清明节的文化记忆。
清明节是缅怀先烈、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但清明最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与扫墓祭祀的寒食节日子相近,后来逐渐清明和寒食节合二为一。而寒食节的由来,据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
相传当时晋国大乱,公子重耳逃亡国外,饥饿难耐之时,随从臣子介子推割下自己股肉,给他煮吃。但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后,一度辜负了介子推,后良心发现又想请介子推重新出山,但被介子推拒绝。于是晋文公想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没想到最后只找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烧焦的尸体。晋文公为此痛惜不已,并把此日定为寒食节。而介子推也以“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好雨知时节”,这是杜甫笔下可人的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这是陆游笔下愁人的春雨。可无论在诗人眼里是何种模样,春雨都是自然万物生长的源泉,滋养草木,润泽花虫,澄明吾心。
解说:青团,是清明节特有的小吃。虽早先用于祭祀,但经千年流传,现在更成了人们时令尝新的美物。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在清洁明丽的春日,吃下这等美物,怎不心生欢喜,怎不感慨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
自古,清明节不仅有插柳、射柳的习俗,许多文人墨客也在清明踏青之时,与杨柳结下诗缘。“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借柳抒怀,寄托着诗人们思乡、盼归、怀念等美好情感。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正是万物生长之时,此时梨花早已压满了枝头。虽不及桃花的明艳,但白清如钻,花姿可亲,宛如一位白衣飘飘的少女,回眸浅笑百媚生。
放风筝,是清明节传统习俗。过去,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放飞风筝,认为这样能“放晦气”。当然,在春风袅袅的清明时节,色彩斑斓的风筝在蔚蓝天空里飞舞,追风筝的孩童在草地上自由奔跑,这般春日盛景不免令人心旷神怡。
·····
【活动 · 网上祭英烈】
疫情之下,贵州各地纷纷发出倡议,鼓励和倡导人们以更加文明、安全、环保的方式来缅怀先烈、追思先人。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
编辑:田钰琳 郭邱磊
美工制作:张驰翔
编审:应腾
审签:张超 黄盛裕
全面深改围绕六大领域立柱架梁夯制度 深刻改变中国 2016-12-29 | |
全面深改三年:渐入佳境 次第开花 2016-12-29 | |
【深读深改】架梁立柱夯制度 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 2016-12-29 | |
【2016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一】深化流通供给侧改革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2016-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