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福建莆田:最快2小时造一双“私人订制”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福建莆田8月2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 田宏炜)“私人定制”一双合脚的运动鞋需要花多长时间?福建双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驰科技”)给出的答案是:15秒足部检测完成,最快2个小时,一双为消费者“量脚打造”的新鞋就能走下生产线。
8月19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来到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双驰科技定制工厂店,感受中国的造鞋速度。与其说是一个鞋店,不如说这是一个鞋类定制工厂。在这家店里,见不到摆满成品鞋的货架,取而代之的是一台能快速获取足部数据的智能测量仪器。
双驰科技定制项目负责人古玮明告诉记者,只需15秒,这台智能测量仪就能精准获取消费者的3D脚型数据、站立时的动态压力数据,以及体态重心、平衡等身体数据,连运动鞋哪个部位磨损更快、背单肩包主要用哪边肩膀等信息都一目了然。“这套系统还能利用AI技术智能分析测试者的足部特征,并匹配合适的鞋楦和鞋垫。”古玮明说。
顾客确定“专属定制鞋”订单后,信息便随即传输到店铺后面紧挨着的“智能工厂”。“从订单进入生产,到鞋子走下生产线,最快只需要2个小时。”古玮明介绍,在这个工厂里,95%的机台设备都是联网的,同一时间段内可以生产上百种不同的鞋,“甚至一双鞋的左右脚都可能是不一样的”。据了解,从下单到出货,整个流程最多只要7天。
15秒,2个小时,7天……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在鞋服领域的深度赋能。其实在莆田,鞋行业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从传统代工生产模式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转变已经不是双驰科技一家企业的事。
如今,越来越多的莆田鞋企开始拥抱定制化、拥抱智能制造,支持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也不断释放红利。今年1月,莆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鞋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七方面提出了17条措施,以进一步促进莆田鞋业品牌培育、创新提升、数字赋能和强核提质。
在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方面,《措施》提到,要试点智能制造,对鞋业企业年购买智能成型设备、智能仓储设备等成套智能化设备投资额200万元及以上的,按设备投资额不超过20%给予补助,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试点数字化项目,对揭榜成功的单位,通过验收的项目,按照项目投资额的50%予以补助,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目前,鞋类定制在欧洲市场已比较成熟,但国内还处在培育期。“我们的方向应该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做全民定制、工厂化定制。”在莆田市鞋业协会首席专家陈启贤看来,莆田鞋通过降低成本,把定制的价格工厂化,是一种制造模式的创新,“但它的发展与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
数据显示,作为莆田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地鞋服产业拥有制鞋及鞋材企业超过4200家。2024年,莆田鞋服完成规模产值超千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其中鞋子产量占福建省全近30%、全国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