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推出《辽河的怒吼——抗战文艺中的辽宁篇章》专栏,重温起笔于脚下这片热土的优秀抗战作品,重走辽宁文艺界前辈充满炽热激情的创作路,再现作品诞生、演绎和传播故事,致敬以笔为枪盾以歌为号角的抗战文艺经典。
在14年抗战的艰苦时期,抗联将士创作了大量歌谣歌曲,这些音乐口口相传,既鼓舞了斗志,又记录了历史;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些歌谣歌曲已被收集、整理、记录、出版,甚至再作词、再谱曲、再传唱……
沈阳曾经有一所颇负盛名的大学,它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拥有先进的飞机和机场,拥有专业的实习工厂,却因九一八事变被迫流亡,只走过短短6年的办学时光。
作为国歌素材地,辽宁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辽宁地区抗日义勇军的誓词、军歌和战绩为田汉、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提供了深厚的精神给养和重要的形象源头。
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反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区百姓生存状态、抗争与寻求光明的作品,小说《寒夜火种》的发表犹如一颗真正的火种,点亮抗日救亡的精神坐标。
1932年1月,署名“适夷”的独幕剧《S.O.S》在《北斗》杂志刊发。九一八事变4个月后,剧作家楼适夷将笔锋直指沈阳无线电台发报房,定格国难之夜的众生相。
83年前,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在晋察冀边区唱响,如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回荡。这首用红药水写就的歌曲,背后是抗战时期千百个"王二小"式英雄的缩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