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矿区逐“新”产业向“绿”

瓦斯浓度、设备温度、掘进进度……8月13日,记者走进位于禹州市的永锦能源有限公司云盖山煤矿二矿安全生产调度中心,硕大的曲面屏上实时跳动着井下作业的各类数据。根据监测数据,调度员刘小伟轻点键盘,地下数百米处的采煤机随即启动,开始作业。

“过去,我们得派专人下井检查设备,现在通过5G+工业互联网,井下设备状态实时上传,故障预警也可及时推送。”刘小伟指着桌子上的声光语音报警系统介绍道,一旦系统检测到异常,报警装置会立即发出警示,调度员可通过定位系统快速锁定问题位置,通知附近巡检人员5分钟内抵达现场。这种“地面决策、井下执行”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云盖山煤矿二矿机电矿长高占辉算了一笔账:目前,矿区已安装的9项自动化系统设备,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150万元,智能供电与排水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水位、水压参数,减少岗位司机6人,排水安全系数提升50%。这种“预防性维护”模式,使设备运行故障率降低了约60%,故障预测系统则让设备寿命延长30%。

同时,该矿区的智能化系统还通过“机器代人”“智能调度”和“精准开采”,实现设备自主协同运行,最大限度减少了工人操作空间,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工作面高效开采,日进尺从2.6米跃升至6.5米,工作效率提高了150%。

智能化转型升级带来的红利不只这些。走在智能化转型升级前沿的许昌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梁北煤矿),今年上半年原煤工效同比提高17%,产量创矿井投产以来同期最高水平,掘进工效同比提高8%。

“智能化不是简单用机器替代人,而是通过‘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实现安全、高效、绿色生产。”许昌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梁北煤矿)智能化建设负责人陈少华介绍,“当前,我们的智能化技术在煤矿的应用正从采煤、掘进等核心生产环节向运输、通风、洗选等辅助系统延伸。未来3年,我们将从‘试点示范’向‘规模推广’跨越,实现‘减人、增安、降本、提效’的综合目标。”

从井下作业的“人海战术”到地面集控的“智慧调度”,从高耗能粗放生产到全流程精益管理,禹州市煤炭产业正以智能化为引擎,推动生产模式、安全管理和成本控制的绿色变革。

据悉,2025年禹州市计划完成技术改造矿井2处,实现综采工作面矿井16处、智能化采煤矿井3处,完成煤炭延链产业项目2个。随着煤矿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持续推进,煤炭开采效率、产值产量都将得到大幅提升。

编辑:刘磊 刘靖雯     校对:樊迎喜

责编:毛志刚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