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灯 (通讯员 廖源 摄)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通讯员 黎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元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年俗。玉林自古商贸经济发达,得八桂风气之先,其礼仪习俗尤为隆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岭南广府民俗文化特色的春节风俗。时至今日,许多旧时玉林春节习俗仍为人们所坚守并传承,如“吃白糤”“祭祖”“挂灯”等。而一些习俗则渐渐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如“祭灶君”“吃槟榔”“尾牙”等。春节临近,为了留住传统记忆、赓续玉林宝贵的文化遗产,笔者试为大家还原一幅旧时色彩斑斓的玉林春节风俗画卷。
“尾牙”习俗:
旧时玉林商贸繁荣的见证
自清代玉林升级为“直隶州”和南流江被划为广西食盐进口航道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玉林十字街和船埠等地诞生了许多富商巨贾,经济的繁荣也催生了玉林春节雇工“尾牙”去留习俗。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家家户户要祭财神、祀祖宗,谓之“牙祭”。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后的牙祭称为“尾牙”,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玉林商家雇用的人员大多是年工,雇工是没有契约合同的。商店的工人,大户人家的雇工、佃农,私塾教师的聘约都以一年为期。一年期满之后,由主人决定去留,宣布的日期一般是“尾牙”后一日(十二月十七日)。“尾牙”那一天,雇主会筹办一顿丰盛的晚餐酬谢辛苦一年的雇工,叫“尾牙酒”,次日主人则需结清全年的工资,并宣布谁去谁留,被辞退的工人,雇主按惯例要让其免费留宿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以便工人可以在玉林城内寻找新的工作。清末民国时期的玉林,人多地少,形成了农村进城谋生的雇工阶层,充裕的劳动力为民国时期玉林的纺织业、盐业、商贸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迎福、祝福日:
阖家团圆过大年
除夕,玉林旧称迎福、祝福日,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三牲酒礼敬奉灶君,兼祭祖宗和天地君亲之神位,商店还要加祭关公。这是一年之中最后的一次祭祀,禁忌很多:这一日家中先辈一再嘱咐小孩,说话要避凶就吉,不许乱讲话。见老人要说“恭喜添福增寿”,见商人要说“恭喜发财,一本万利”,见大人要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不允许讲“削”“杀”,“杀鸡杀鸭”要说“割鸡割鸭”,玉林话“汤”与“劏”同音,因此汤水要讲为“顺”,这也是今天玉林人把骨头汤称为“肉骨顺”的由来。此外猪头脑称为“猪欢喜”,辣姜称为“和气”,春节期间不能煲药,药称“太平茶”。新年期间不准杀牲,所需的猪羊鸡鸭一律要于年三十晚削杀。年夜饭之后,点长明灯守岁也是玉林的老传统,长明灯要一直燃到天亮,据传说火乃吉兆,能驱邪辅正,要点灯亮到明年,守岁期间不允许睡觉,要等到丑时后方能入睡。
玉林独特的拜年礼,讲究长幼有序
大年初一为玉林的贺年拜年日,是新年重要的礼节。讲究礼仪的大户人家要请人选定拜年的时辰,以祈一年吉顺。拜年首先在家内厅堂进行,次及于外。拜年时家长穿礼服端坐主位,让儿孙参拜,小一辈对长辈要行跪拜礼,对平辈要行拱揖礼。
家拜完毕即向同姓族长拜年,族长最尊,要行揖拜礼。族拜完结,转向族外,左邻右舍各家互相拜贺,最后亦要向雇工佃农拜年。繁复的拜年礼仪要持续一整日。家中的妇女要等到初二以后,才能带着白糤、年糕之类礼物去向娘家拜贺。这也是玉林初二之后才回娘家拜年习俗的由来。
初二也是玉林传统的“开勤日”,学生要开笔,工人要开工,农民要开犁,学生还要拜孔子、老师,餐间要备葱(聪明)、芹(勤奋)、蒜(会算)、鲤(讲理)之类的食材,以教育子女,各行各业的人要定出一年的计划。
新年要讨好彩头,要听吉利话。这也是底层人群向商铺老板讨取赏钱的好时机,民国时期曾有一些流落玉林的外地人,正月初十玉林街头各大商铺开市之时,常有2至3人带着一捆木柴闯入正燃放炮竹的大商店门口开口大声说:“财(与柴同音)来,财来,老板,恭喜发财,一本万利”,此时老板会给他们打赏红包。
特色春节美食:白糤、薄脆、凤饼、槟榔、生菜包
旧时玉林谚语云:“穷家不饿节”,春节尤其是一场美食盛宴,无论贫穷与富有,人们都会在春节期间把最好的美食拿来与家人分享。玉林的春节美食很丰富,白糤、地豆饼、薄脆等传统小吃至今依然盛行。
旧时玉林有一种传统年味叫凤饼,也称猪腰饼,因印有凤纹形似猪腰而得名,是用老面慢火烤制而成,香甜美味又耐储存,是旧时玉林节日祭祀、婚嫁等必不可少的喜庆食品,春节期间尤其盛行,上世纪80年代仍流行。
在清朝中期开始,玉林曾流行过春节吃槟榔的习俗,清光绪版《鬱林州志》载:“鬱林俗重槟榔,宾入门,奉茶后则献槟,若仓卒可无茶,不可无槟”。可见当时槟榔已经成为玉林的一种礼果,春节期间宾客来访多以槟榔相敬。一九四九年后此年俗在玉林销声匿迹。
旧时玉林春节还有一种独特的美食即“生菜包”,笔者幼时在玉州州珮村的外婆家得以见识,即香米饭加虾仁香菇肉丁炒制之后,外用开水轻烫过的生菜卷成菜包状,取“生财”之寓意,为年夜饭上的一道开胃菜,食之脆甜鲜香,令人难以忘怀。
弄璋之喜,玉林春节独特的“挂灯”习俗
“挂灯”是旧时玉林春节期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凡是男孩子出生的当年或第二年正月初八或者初十,要举行“挂灯”仪式,象征着家族添丁和延续香火的传统情结。一般在香火堂(厅堂)或“社头”(土地庙)处搭好灯棚,“添丁”者需购买硕大的彩灯挂上灯棚,并在灯笼上贴上“福”“财源广进”“大展宏图”等祝福语,彩灯内置灯盏,昼夜不熄。挂灯后,村民会举办宴席以及舞狮舞龙等活动,庆祝家族添丁和春节的到来。挂灯仪式中,村民会在宗祠或村社头挂上大花灯和小花灯。有的人家还会请来戏班唱戏以增添喜庆气氛。到正月十六完灯时,添丁者还需拿三牲酒礼在“社头”处祭拜,祭罢把彩灯烧掉。“挂灯”习俗在玉林已经传承数百年,挂灯的“灯”与“丁”谐音,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和后继有人。
青年男女正月初十“偷青”,谐趣横生
正月初十为玉林青年男女最欢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偷青日”。“偷青”名为偷青菜,实为玉林民间一种谐趣横生的春节民俗活动。青菜泛指各种生菜、萝卜、葱蒜。按玉林话谐音:生菜—生财、菜头(萝卜)—彩头、葱—聪明、青蒜—精算。人们认为偷了青的年轻人,一整年都将财源滚滚、智计百出、行事利落,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正因如此,正月初十的夜晚,成了怀揣梦想的青年们张扬个性的最佳时机。这一天夜里,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潜入邻近的田野或菜园,开始了一场神秘的“偷青”游戏。这场游戏有三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是行动必须在正月初十的夜晚进行,青菜一旦到手,不能存放过夜;二是不偷同姓人家的青菜;三是偷来的青菜需要在露天之地煮食,让天地鉴证,祈求神灵庇佑。菜地的主人非但不会介意这些“不速之客”的到访,反而将其视为吉兆。因此,当青菜被“偷”时,主人家非但不怒,反而心中暗喜。“偷青”不仅成了年轻人展示活力与交谊的舞台,更成了一种联络邻里情感、传递新春吉祥祝福的独特方式。至今玉林一些地方仍保留“偷青”的习俗。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挂灯 (通讯员 廖源 摄)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通讯员 黎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元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年俗。玉林自古商贸经济发达,得八桂风气之先,其礼仪习俗尤为隆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岭南广府民俗文化特色的春节风俗。时至今日,许多旧时玉林春节习俗仍为人们所坚守并传承,如“吃白糤”“祭祖”“挂灯”等。而一些习俗则渐渐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如“祭灶君”“吃槟榔”“尾牙”等。春节临近,为了留住传统记忆、赓续玉林宝贵的文化遗产,笔者试为大家还原一幅旧时色彩斑斓的玉林春节风俗画卷。
“尾牙”习俗:
旧时玉林商贸繁荣的见证
自清代玉林升级为“直隶州”和南流江被划为广西食盐进口航道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玉林十字街和船埠等地诞生了许多富商巨贾,经济的繁荣也催生了玉林春节雇工“尾牙”去留习俗。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家家户户要祭财神、祀祖宗,谓之“牙祭”。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后的牙祭称为“尾牙”,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玉林商家雇用的人员大多是年工,雇工是没有契约合同的。商店的工人,大户人家的雇工、佃农,私塾教师的聘约都以一年为期。一年期满之后,由主人决定去留,宣布的日期一般是“尾牙”后一日(十二月十七日)。“尾牙”那一天,雇主会筹办一顿丰盛的晚餐酬谢辛苦一年的雇工,叫“尾牙酒”,次日主人则需结清全年的工资,并宣布谁去谁留,被辞退的工人,雇主按惯例要让其免费留宿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以便工人可以在玉林城内寻找新的工作。清末民国时期的玉林,人多地少,形成了农村进城谋生的雇工阶层,充裕的劳动力为民国时期玉林的纺织业、盐业、商贸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迎福、祝福日:
阖家团圆过大年
除夕,玉林旧称迎福、祝福日,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三牲酒礼敬奉灶君,兼祭祖宗和天地君亲之神位,商店还要加祭关公。这是一年之中最后的一次祭祀,禁忌很多:这一日家中先辈一再嘱咐小孩,说话要避凶就吉,不许乱讲话。见老人要说“恭喜添福增寿”,见商人要说“恭喜发财,一本万利”,见大人要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不允许讲“削”“杀”,“杀鸡杀鸭”要说“割鸡割鸭”,玉林话“汤”与“劏”同音,因此汤水要讲为“顺”,这也是今天玉林人把骨头汤称为“肉骨顺”的由来。此外猪头脑称为“猪欢喜”,辣姜称为“和气”,春节期间不能煲药,药称“太平茶”。新年期间不准杀牲,所需的猪羊鸡鸭一律要于年三十晚削杀。年夜饭之后,点长明灯守岁也是玉林的老传统,长明灯要一直燃到天亮,据传说火乃吉兆,能驱邪辅正,要点灯亮到明年,守岁期间不允许睡觉,要等到丑时后方能入睡。
玉林独特的拜年礼,讲究长幼有序
大年初一为玉林的贺年拜年日,是新年重要的礼节。讲究礼仪的大户人家要请人选定拜年的时辰,以祈一年吉顺。拜年首先在家内厅堂进行,次及于外。拜年时家长穿礼服端坐主位,让儿孙参拜,小一辈对长辈要行跪拜礼,对平辈要行拱揖礼。
家拜完毕即向同姓族长拜年,族长最尊,要行揖拜礼。族拜完结,转向族外,左邻右舍各家互相拜贺,最后亦要向雇工佃农拜年。繁复的拜年礼仪要持续一整日。家中的妇女要等到初二以后,才能带着白糤、年糕之类礼物去向娘家拜贺。这也是玉林初二之后才回娘家拜年习俗的由来。
初二也是玉林传统的“开勤日”,学生要开笔,工人要开工,农民要开犁,学生还要拜孔子、老师,餐间要备葱(聪明)、芹(勤奋)、蒜(会算)、鲤(讲理)之类的食材,以教育子女,各行各业的人要定出一年的计划。
新年要讨好彩头,要听吉利话。这也是底层人群向商铺老板讨取赏钱的好时机,民国时期曾有一些流落玉林的外地人,正月初十玉林街头各大商铺开市之时,常有2至3人带着一捆木柴闯入正燃放炮竹的大商店门口开口大声说:“财(与柴同音)来,财来,老板,恭喜发财,一本万利”,此时老板会给他们打赏红包。
特色春节美食:白糤、薄脆、凤饼、槟榔、生菜包
旧时玉林谚语云:“穷家不饿节”,春节尤其是一场美食盛宴,无论贫穷与富有,人们都会在春节期间把最好的美食拿来与家人分享。玉林的春节美食很丰富,白糤、地豆饼、薄脆等传统小吃至今依然盛行。
旧时玉林有一种传统年味叫凤饼,也称猪腰饼,因印有凤纹形似猪腰而得名,是用老面慢火烤制而成,香甜美味又耐储存,是旧时玉林节日祭祀、婚嫁等必不可少的喜庆食品,春节期间尤其盛行,上世纪80年代仍流行。
在清朝中期开始,玉林曾流行过春节吃槟榔的习俗,清光绪版《鬱林州志》载:“鬱林俗重槟榔,宾入门,奉茶后则献槟,若仓卒可无茶,不可无槟”。可见当时槟榔已经成为玉林的一种礼果,春节期间宾客来访多以槟榔相敬。一九四九年后此年俗在玉林销声匿迹。
旧时玉林春节还有一种独特的美食即“生菜包”,笔者幼时在玉州州珮村的外婆家得以见识,即香米饭加虾仁香菇肉丁炒制之后,外用开水轻烫过的生菜卷成菜包状,取“生财”之寓意,为年夜饭上的一道开胃菜,食之脆甜鲜香,令人难以忘怀。
弄璋之喜,玉林春节独特的“挂灯”习俗
“挂灯”是旧时玉林春节期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凡是男孩子出生的当年或第二年正月初八或者初十,要举行“挂灯”仪式,象征着家族添丁和延续香火的传统情结。一般在香火堂(厅堂)或“社头”(土地庙)处搭好灯棚,“添丁”者需购买硕大的彩灯挂上灯棚,并在灯笼上贴上“福”“财源广进”“大展宏图”等祝福语,彩灯内置灯盏,昼夜不熄。挂灯后,村民会举办宴席以及舞狮舞龙等活动,庆祝家族添丁和春节的到来。挂灯仪式中,村民会在宗祠或村社头挂上大花灯和小花灯。有的人家还会请来戏班唱戏以增添喜庆气氛。到正月十六完灯时,添丁者还需拿三牲酒礼在“社头”处祭拜,祭罢把彩灯烧掉。“挂灯”习俗在玉林已经传承数百年,挂灯的“灯”与“丁”谐音,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和后继有人。
青年男女正月初十“偷青”,谐趣横生
正月初十为玉林青年男女最欢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偷青日”。“偷青”名为偷青菜,实为玉林民间一种谐趣横生的春节民俗活动。青菜泛指各种生菜、萝卜、葱蒜。按玉林话谐音:生菜—生财、菜头(萝卜)—彩头、葱—聪明、青蒜—精算。人们认为偷了青的年轻人,一整年都将财源滚滚、智计百出、行事利落,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正因如此,正月初十的夜晚,成了怀揣梦想的青年们张扬个性的最佳时机。这一天夜里,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潜入邻近的田野或菜园,开始了一场神秘的“偷青”游戏。这场游戏有三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是行动必须在正月初十的夜晚进行,青菜一旦到手,不能存放过夜;二是不偷同姓人家的青菜;三是偷来的青菜需要在露天之地煮食,让天地鉴证,祈求神灵庇佑。菜地的主人非但不会介意这些“不速之客”的到访,反而将其视为吉兆。因此,当青菜被“偷”时,主人家非但不怒,反而心中暗喜。“偷青”不仅成了年轻人展示活力与交谊的舞台,更成了一种联络邻里情感、传递新春吉祥祝福的独特方式。至今玉林一些地方仍保留“偷青”的习俗。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