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山县市场监管局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奖状”——衢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颁发的《立法建议采纳证书》。
2024年,作为衢州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常山县市场监管局在4部地方性法规草案征求意见时,提出了49条建议,其中9条被采纳。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常山县人大与县市场监管部门共同探索的“立法联系+行政执法”新模式,18个设进菜场的流动征集点,让立法意见更有“烟火气”。
织网赋能,激活基层立法“神经末梢”
走进常山县辉埠镇市场监管所,门口挂着一块醒目的蓝色牌子 ——“立法意见征集站”。
这块牌子,常山县5个市场监管所都挂上了,并在辖区内18个农贸市场设立了流动征集点,织密覆盖全县的立法信息采集网络。
通过这张 “情报网”,“电动车充电桩如何管得既安全又方便?”“街头巷尾小吃摊的卫生该怎么规范?”等带着烟火气、泥土味的真知灼见,从菜市场、小商铺汇聚而来,一路畅通地传递到法规制定单位的“案头”,穿起了民意千条线,也激活了基层立法的“神经末梢”。
“来来来,大家都看看这个案子的视频!” 在常山县农批市场的一角,“法润市监”普法小课堂开讲了。市场监管所的执法人员一边播放自制的《周某某销售非法添加药品的食品案》微视频,一边指着视频里的情节对围观摊主说:“瞧见没?这种‘神药’坑了多少老百姓。现在要定新规矩管管这些保健品,大家有啥好点子,都可以说一说?” 卖干货的老李立刻接话:“对,得管管那些把普通食品吹成‘仙丹’的骗子广告。” 卖水果的张姨也点头:“进货渠道不清不楚的,就该重罚。”
这正是常山县人大和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与普法宣传的现场,也是他们征集立法意见的“第一现场”。
精准建言,法治保障群众美好生活
“你们看这包散装瓜子,原始包装没标生产日期,不同批次混着卖,出了问题责任就很难认定。” 因相关法律法规对散装食品经营环节和特殊要求的规定不够细化,导致散装食品监管成为“老大难”问题。
“过去吃了亏,现在要补漏!”针对散装食品的立法问题,常山县人大、县市场监管局合力梳理各方意见建议,希望把来自一线的“实战经验”,变成精准治病的“法规良方”,让散装食品卖得明白、吃得放心。
去年,县人大代表和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在常山农贸市场走访征求《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条例(草案)》意见时,听到商户反映“新建的海绵设施虽好,可后期破损维修责任不清,路挖开了也没人管”,当即就把这条“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建议登记在案,并整理汇总后提交给衢州市人大。
常山县的这条“立法联系+市场监管”新路子,把看似高高在上的立法工作,变成了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身边事。基层立法联系点,既是倾听民声的“直通车”,更是检验法规效果的“试验田”。下一步,常山县人大将继续携手市场监管局开展“立法回头看”,看看那些立起来的法条在实际执法中效果如何,有没有水土不服,努力让民主立法真正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