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高温天气,常会导致有人因为热射病死亡。热射病可不仅是被酷烈的阳光暴晒引起的,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热浪,桑拿或者缺乏空调房间),或者高强度的运动都可能会导致热射病。近日,省疾控局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彭卓围绕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热射病是热损伤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01 热射病究竟是怎样夺走人生命的呢?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又智能的机器,各种生理生化活动,在我们的各个组织、器官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维持着我们的生命,而这需要维持合适的温度范围。如果环境温度发生变化,身体还能自动进行调节,通过产热或散热,维持核心温度在正常范围内,这样即使体表温度有变化,重要器官仍能正常工作。但有时,由于种种因素,人的调节能力会到达极限,无法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拿热射病来说,当人体核心温度突破40℃警戒线时,第一重打击就开始了,由于细胞耐热能力在40—45 ℃范围,机体核心体温过高可以导致细胞和大脑、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损伤,与此同时,第二重打击接踵而至,高温应激会引发“炎症风暴”,体内毒素突破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导致全身器官连环受损。
最可怕的是,从轻微中暑发展到致命性热射病,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小时!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无汗、高热等症状,不及时救治将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
02 警惕热射病,这些情况要注意
发生热射病的根本原因是产热与散热的失衡,那么对于体温调节能力欠佳的高龄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既往体弱者更容易患病。
但是经常做运动、在户外工作或者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比如运动员、建筑工人、军人,他们运动的时候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不能及时散热,也很容易得热射病。
热射病并非“夏日限定杀手”,当运动产热>散热时,就有发生热射病的风险。
大多数热射病患者一开始会出现意识不清和高烧,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根据最新的《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 热射病的诊断标准不再把核心体温>40℃作为诊断必须条件,而是将其仅作为诊断热射病的条件之一,在强调监测核心体温对于判断病情以及指导治疗的同时,明确核心体温<40℃不能除外热射病,其目的是避免过度强调体温必须>40℃而延误治疗。
03 应对热射病,记住六个字
如果遇到热射病患者,我们要做到“降温第一”,应第一时间将患者移动到凉快的地方,并采取措施降温。现场救治应遵循“边降温边转运”的原则,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 应做到“降温第一,转运第二”。
现场救治六步法:脱、泡、测、补、通、静
1、立即脱离热环境:
立即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比如大树下、通风的房屋内、有空调的房间内,让中暑者以最快速度脱离热源。
2、冷水浸泡降温:
热射病救治的现场降温目标是在发病10 min内启动降温,发病30 min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9.0 ℃,发病2h内降至<38.5 ℃。可以将中暑者衣服、裤子全部脱下,去除一切保温措施。利用大型容器(如浴桶、油布、水池)使患者躯干浸泡在冷水中,若无冷水条件可用26℃室温水。如无法做到浸泡降温,可采用凉水喷洒配合持续扇风的方法降温,或给患者使用冰帽和冰枕,并用纱布包裹冰袋置于患者颈部、腹股沟、腋下等部位,或反复用冷水擦拭患者身体降温。
3、准确测量体温:
快速准确测量核心体温是准确评估病情和指导有效降温的前提。
4、快速补液:
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补充含钠的低温饮品。通常在现场第1小时补液总量1500~2000 ml。
5、改善通气:
出现抽搐、恶心、呕吐的现象,要注意采取侧卧姿势,应将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帮助清理口腔、鼻腔,防止呕吐物塞住呼吸道引起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6、镇静控制抽搐:
抽搐、躁动不仅会干扰降温治疗,还可使产热及耗氧量增加,加剧神经系统损伤。
04 预防热射病,记住六个字
而热射病的预防之道,远比治疗来得简便易行。六字诀助记:“散步(补)时(适)要(药)观察(查)”。
散——降温散热: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在炎热的午后时段。在户外活动时,尽量待在树荫下或有遮蔽物的地方。室内降温:使用空调、电扇等设备降低室内温度,保持室内凉爽。可用湿毛巾擦拭手、胳膊和后颈。
补——补水补盐:高温的环境下应该多喝水,在大量出汗后,应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或淡盐水,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记得不要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因为它们会导致脱水。
适——适热训练:进行热习服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先适应热环境下的低强度训练,再适应热环境下的高强度训练。需要强调的是:体能好不等于耐热性好!(注:热习服训练适用于专业人员,普通人尤其是热射病高危人群无需勉强)
药——常备解暑药品:常备有防中暑功效的药品。
观——观察体征:在高温环境中,应当加强自我预警。
查——查指数表:基于温度和湿度查询热指数表,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