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921班 任滔
今天有幸参与了观摩中国武强年画博物馆的实践活动。众所周知,年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贴近民众生活,具有教化作用的传统文化。此次参观的目的即为在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暨“传承民间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跟随着队伍进入展览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类似于“万花筒”的四面LED展屏,上面循环播放着精彩绝伦的古今年画佳作,据讲解员介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倡导和指导下,武强博物馆是全国首个引进此播放设备的展厅,从中不难看出正是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让科技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有效之举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真正地重新发挥新有意义。
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移步下一个展厅,这个展厅收录了各种题材、类型的年画:从民俗,农民耕作、天文地理、戏曲传说、经典史故、社会变革等方面,将民风、民族精神以画展等形式呈现给我们,在此,我们不仅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热爱生活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这些“农耕社会的缩影”,了解到古代人民对天地的敬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盼以及爱好和平,以和为贵等众多精神品质,这正与当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政策不谋而和:诸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奋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等,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重要体现。
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爱国主义在此次活动中也更加深刻地扎根于我心中。第四展厅聚焦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党的伟大历程,向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军民从任人宰割到勇于反抗再到夺取人民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性巨变。从视洋人为怪物到虎门销烟,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再从张勋复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一场场历史剧变,靠的正是一个个敢于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即使万死亦不辞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汗水,用他们的鲜血筑成一道道钢铁长城,守卫祖国安澜,武强年画博物馆正记录了一部分他们的身影:几十位民间工匠奔赴京城,行至张家口时,遥闻七七事变,毅然南下投奔武强,以发行年画来激励抗战;亦有新中国成立前夕,武强十几位匠人前往北京雕刻人民英雄纪念碑……正是人人献出一点爱国心,祖国方能屹立不倒,繁盛永昌。
虽然活动已然结束,但那些精艳绝伦、富有多重内涵的年画仍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参加这次实践活动,自己不仅了解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有了更深的体会。
中国梦,家乡情,我将继续发掘并弘扬身边的传统文化,立志为国家文化事业注入新活力!
在年画中领略创新精神
932班 赵晗冰
当墨水将宣纸浸染,当一个个灵动的图案跃然于纸上,一幅漂亮的年画便被制作出来了,然而这小小的年画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复杂的制作流程。怀揣着激动与好奇的心情,我们来到了武强年画博物馆。
首先,讲解员为我们讲解的便是在博物馆门前一幅六子游戏图,这是一幅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年画,一个小娃娃的头被两个身体共用,让人不禁觉得有趣,同时也对这年画的创作者产生了敬佩之情。接着,我们便了解到了年画的悠久历史与制作流程,它起源于汉朝,由最初的简单、单一到了今天的丰富多样,同时它的制作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且越来越复杂。如今的年画已发展成了一种产业,销往海内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这让人不禁感叹:一幅小小的年画却有如此大的作用!
如果想一直葆有生命力的蓬勃,那就要不断地创新。而武强年画也确实做到了,从古时贴在门上的门神及戏曲形象到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图案,再到今天以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为创作题材的可爱年画,无不向世人证明:武强年画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会永葆生机与活力。
路还在闯,我还在创,唯有察势者智,驭势者强。不仅仅是武强年画,任何领域都需要创新,如今的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各个领域不断突破,不断创新。
坚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武强年画之所以会存在几千年之久,正是因为它紧跟时代潮流,让自己永葆活力。而国家的发展也是一样的,国家要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推动,所以吾辈青年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走进武强年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变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让年画、让祖国永葆活力!
领悟非遗,赓续文化
917班 张富喧
今天在学校的带领下,来到了衡水武强的年画博物馆,兴奋之余也被年画所传达出的深刻内涵所震撼。
跟随着解说员娓娓道来的讲解,我亲眼看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年画和刻板真迹,深厚的历史感一再涌现,与我们这些年轻人产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融合。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十分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与中华的文化亲密接触。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不仅了解到了武强名字久远、意蕴丰富,而且学习到了年画的制作流程和历史渊源。一幅幅年画虽是被框裱起来的,但它们好像有莫大的感召力,让我领悟到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它们传递出的先民思想,从最早的年画门神来说,凶狼奇怪的形象恰恰寄托了人们对于驱邪避邪的期盼。随着人们审美程度的提高,一些象征幸福美好的图案应运而生,这也体现出先民思想的发展进步。
年画不仅应用在春节中,还会应用在其他的一些节日,例如元宵节用来猜灯谜,或者用作灯笼上的画来装饰房屋。年画虽小,而年画之用处却极大,制作流程也很繁琐。讲解员小姐姐介绍说,年画所用刻板的原材料是一种生长周期为三十年的梨树,它的树干很小,年轮也不明显,用来做刻板再适合不过了;此外,还有红、蓝、黄、黑几种基础色调的提取和加工工艺,共同使得小小的年画如此精致美丽。
年画传递出的思想感情也令我记忆尤深、收获颇丰。年画一开始,是用作装饰品寄托祈福避灾的愿望,随着国门被西方国家打开,年画中出现了一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字样,可见,年画起源于民间,也服务于人民,一张小小的年画,反映出的是民众们团结一致、抵抗外来的信心。
随后,我们亲手实践制作了年画中的一道工序——上色铺纸按压。我们临摹的是一幅名为“六子游戏”的年画,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年画,其轮廓和色调也是美轮美奂,可谓妙哉。
活动的最后,我们合了影,相机定格的那一瞬间,我们和非遗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红旗飘飘的新时代,我们未来必将会把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感悟非遗,赓续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