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
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
主题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
参观衡水市气象局
为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激发同学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3月21日,在第65个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我校组织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同学们走进衡水市气象局,开启一场奇妙的气象探索之旅。

伴着明媚的春光,同学们满怀期待地来到了气象局。在气象局讲解员的引导下,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首先,探测中心副主任于海磊热情地为同学们介绍了气象应急指挥车的功能,并邀请大家进入车内参观。同学们围在指挥车旁,眼中满是好奇,并认真听取于主任的讲解。于主任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同学们对气象应急指挥车在应对突发气象灾害时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接着,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宋灏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人影作业车。他指出,人影作业分为地面作业和空中作业,并在减灾、消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宋主任耐心解答,现场互动热烈,让大家对人影作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后,探测中心工程师杨凤昭为大家介绍了便携式自动气象站。他从功能、供电方式(太阳能)到作业原理,一一进行了详细阐述。同学们围在便携式自动气象站旁,仔细观察,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气象仪器的精妙设计赞叹不已。



随后,同学们来到了气象站观测场。助理工程师马明君在这里为同学们介绍了百叶箱、前向散射能见度仪、风速传感器、双翻斗雨量传感器、地温传感器(深层)、地温传感器(浅层)、光电式数字日照计等气象设施,她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同学们近距离观察,让大家对这些气象观测设备的用途、各类数据的采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她还讲解了气象灾害的预警及防御等知识,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参观观测场的每一个设备和角落,一边看一边听,收获满满。




在参观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向同学们发放了气象知识、大风防御科普宣传知识、人影科普宣传以及中小学气象灾害防御漫画等相关资料,帮助大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气象知识。


接着,同学们走进气象台。在会商室中,工程师张玉婷先播放了2025年世界气象日宣传片,随后详细讲解了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她以“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了气象学的核心——数学和物理,以及气象数据的收集、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系统构成立体检测网等内容。她还为同学们介绍了气象服务产品,并分析了预报存在偏差的原因,包括预报模型、初始场、下垫面以及预报员的选择和经验等。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天气预报制作的复杂性和精确性表示赞叹。



活动最后,同学们来到了影视中心。助理工程师王玄宇带领同学们体验“小小预报员”——让大家亲身感受天气预报录制的过程。同学们纷纷化身气象主持人,站在镜头前,有模有样地播报天气,过了一把“主持瘾”。




在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参观让他们感受到了气象科学的魅力和实用性,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一位同学激动地说:“这次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原来气象科学这么有趣,我以后也要努力学习,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此次气象探索之旅,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亲近科学的机会,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探索科学的种子。未来,这颗种子必定会生根发芽,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世界气象日
世界气象组织(WMO)为纪念1950年3月23日标志着建立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的生效。自1961年起,将每年的3月23日设立为“世界气象日”又称“国际气象日”。并于每年的3月23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主题的选择大多围绕气象工作和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天气气候问题。
2025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 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向公众普及气象知识,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进而做到对灾害进行早期预警,提前防范,以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所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