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组织的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冬闲田黑麦覆盖防风减蚀技术示范”核心示范田测产观摩会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举行。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志刚教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李文彪研究员、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王建华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赵沛义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以及当地农户约70余人参加了现场观摩。
专家组先后赴武川县八股地村与武川旱作试验站进行测产观摩。赵沛义研究员现场向参会人员介绍了“马铃薯-黑麦‘两年三作’防蚀固土生态种植模式”是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武川综合试验站近年来研发的创新成果。该模式针对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大、收获后地表长时间裸露,春季冻融交替时土壤风蚀严重,导致大量富含养分的表土被风吹蚀的生态问题,借助冬黑麦耐寒性强、可安全越冬、春季返青快、覆盖度高、夏季收获早、粮饲兼用产量高的特点,以及为复种绿肥作物翻压还田培肥地力提供保障的优势,逐步形成了“马铃薯 - 冬黑麦 - 绿肥”技术模式,为阴山北麓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家组现场测产结果显示,黑麦品种科合3008在武川县净重亩产达576斤,而当地普通小麦陇西一号亩产最多500斤。在市场价格方面,普通小麦对外售卖每斤不足1.5元,黑麦品种科合3008市场企业回收价高达3元/斤。据当地种植大户发映,该品种黑麦的抗倒伏能力远超普通小麦,尤其在内蒙古近期接连降雨的情况下,其抗倒伏性优势尤为突出。
现场专家一致认为,冬黑麦作为越冬作物,返青早、生长速度快,可提前达到高产水平,有效避免了收获期遇雨的风险;春季覆盖地表更起到了防治风蚀的目的;籽粒收获后产量及经济效益又远超普通小麦,是一种促进农业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的种植模式。
现场农户对黑麦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助力技术推广,赵沛义研究员团队还为到场农户每户无偿提供15斤黑麦种子,积极推动两年三作冬黑麦种植模式的普及。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创新种植模式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杜静供稿/刘小月供图 郭晓霞审核
版权所有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版权所有
蒙公网安备 15010402000362号 蒙ICP备11004172号-1 联系电话 5294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