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文化遗产保护,守护文化根脉。采取实景演绎、话剧表演、主题研学游及非遗体验等多种形式,系统推进王阳明、孙应鳌等名人文化,以及三线建设文化、非遗文化的研究阐释、展示展陈与宣传普及,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芦笙演奏、民族歌舞表演、蜡染、刺绣等特色课堂,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持续举办“泛舟清水江·悟道清平卫”、《大儒孙应鳌》话剧等活动;依托下司古镇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开设黔东南州工匠人才培训班(手工银饰技术人才培训),举办相关主题研学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各族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今年以来,共举办研学实践活动6场。
抓实红色革命教育,传递文化薪火。开设“红色讲堂”,依托凯里党史陈列馆、李家祠堂、岩寨村、龙头河红色文化广场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度讲解凯里革命历史,以革命精神激励各族同胞团结一心,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教育方式,通过歌舞表演、红色革命话剧等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再现凯里革命岁月,让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凯里红色文化的魅力。今年以来,凯里党史陈列馆共接待学习单位、团体7.8万余人次,讲解48场次。
抓实民族传统节庆,凝聚文化认同。用好凯里“百节之乡”资源优势,举办舟溪甘囊香芦笙节和苗年、鼓藏节、爬坡节、闹冲节以及青曼“姑妈回娘家”等民族节日、系列活动,展现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利用苗年、侗年、芦笙节等,开展民族表演、特色美食、民间习俗等主题活动,让群众亲身体验民风民俗,自觉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抓实特色文化旅游,彰显文化自信。推行“文化+旅游”模式,依托民族手工艺、民族服饰、特色美食、文体赛事等文化资源,推出苗侗风情园“绣里淘”非遗集市、“村T”“凯里菜单”等特色旅游项目,全方位打造“旅居凯里·共享生活”文旅品牌。同时,结合下司古镇历史文化、民俗特色以及现代互动玩法,塑造古镇特色文化IP,并以下司犬为核心打造“下司旺旺”文旅品牌,推出“民俗闹新春,别样下司年”“寻迹百年下司·五月奇遇旺旺”等活动,深度挖掘民族团结故事并融入旅游讲解中,打造沉浸式旅游新体验。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村T”500余场,“绣里淘”非遗集市集聚蜡染、苗绣、木雕等6000余种非遗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