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积分兑换”已成为商家吸引顾客、增强用户粘性的常用措施。然而,不法分子却利用这一机制,精心编织“积分清零”骗局,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财产。
今年以来,乐山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普法宣传活动,助力群众认清“积分清零”骗局。那么,如何辨别真实的“积分清零”提醒还是诈骗?对此,记者梳理出了识别流程与注意事项。
多措并举
延伸反诈宣传触角
“您看这个案例,诈骗分子冒充客服说您的积分要到期了,其实是想骗您点击非法链接。”、“现在的信息技术非常发达,骗子的手段非常多样。他们通常会‘积分兑换礼物’为诱饵,引诱消费者步步上当。”
今年以来,我市各金融机构采用“线上+线下”的融合宣教模式,多措并举,让各类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精准练就识破骗局的“火眼金睛”。
在线下,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普及反诈知识。通过发放反诈宣传手册、诈骗案例宣讲等方式向客户普及反诈知识,提示客户不要轻易相信陌生电话、短信,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不要向陌生人转账等。
在线上,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滚动屏等渠道定期推送宣传视频等,重点讲解防范金融诈骗的小知识,构建“网点有资料、网络有宣传、微信有推送”的立体化宣传格局。同时,银行工作人员向群众剖析常见电信网络诈骗套路,引导群众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
我市各金融机构将持续聚焦消费者金融安全需求,以更精准的服务、更鲜活的形式延伸反诈宣传触角,深入践行“金融为民”初心,为构建安全防护网、守护百姓“钱袋子”贡献金融力量。
三个步骤
精准识别诈骗套路
在日常消费中,有很多平台网站会对个人账户实行积分制管理,积攒一定积分可以享受相关服务或兑换礼品,但是这些积分通常有一定期限,如没有使用将会过期或清零。诈骗分子通常以“积分清零”为由进行引流诱导受害人点击相关诈骗链接,如何辨别真实的“积分清零”提醒还是诈骗?三步拆解诈骗套路——
第一步:诈骗分子冒充通信公司“官方平台”,向消费者发送“积分即将清零”的虚假短信或邮件,制造时间紧迫的假象,诱导消费者点击链接,进行商品兑换。
第二步:诈骗分子在虚假通知中嵌入一个看似正规的钓鱼网站链接,一旦消费者点击进入,就会被要求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以完成所谓的“积分兑换”。
第三步:等受害者下单成功后,诈骗分子再由“虚假客服”告知受害者,购物满一定数额可享“优先发货”。 实际上受害者所换购的商品根本不会发货亦无法退款,而受害者的账户资金及个人银行账户信息可能已被盗取。
有效防范
仔细甄别信息来源
消费者收到信息,应仔细甄别来源,切勿轻信非正规金融机构官方渠道发布的积分清零通知,盲目操作落入诈骗陷阱。面对积分兑换或清零提醒,应直接通过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热线、官方网站或App等正规渠道进行核实,确认积分状态及兑换活动详情,确保积分兑换操作真实安全,有效防范诈骗风险。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轻信陌生短信、不点击不明链接,坚决不向任何人泄露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以及生物识别信息等个人重要信息。对于任何以积分清零为由诱导提供个人信息的行为,都要坚决拒绝,避免信息泄露导致资金损失。
如果遭遇“积分清零”骗局,消费者要迅速采取行动,第一时间联系发卡银行或相关金融机构,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或前往营业网点,及时将银行卡挂失止付,以阻止不法分子进一步盗取资金。
一旦发现被骗,消费者应妥善保存所有被骗证据,如短信、邮件、通话录音等,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记者:祝贺)
(编辑:何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