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微短剧:规范成长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微短剧:
规范成长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 徐有军

近些年来,微短剧凭借着叙事节奏快、情节反转多、情感冲突强等特点,适应了当前互联网用户碎片化的浏览方式和快节奏下的观剧需求,微短剧行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网民使用率近60%;微短剧人均单日使用时长高达101分钟,已经追平即时通信。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定义,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剧集。微短剧剧集内容紧凑,“爽感”密集,是对长视频的一种有益补充,不仅丰富了我国网络视听产业,还具备着广阔的市场潜力。
不过,当前微短剧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
一是“流量至上”的互联网逻辑
诚然,微短剧兴起于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网络视听蓬勃发展之际,深谙流量的规则与密码。诸如“一次性诞下99个皇子”“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等令人咋舌的标签和低俗、猎奇的剧情,全凭荒诞来博人眼球。然而,以低俗换流量不仅拉低微短剧的质量,还将带偏整个行业的风气。
二是内容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
很多微短剧在题材上一致,在情节上也相互抄袭,以至于观众打开微短剧平台全是宫斗、甜宠、重生、逆袭等悬浮情节,雷同的“爽感”还会造成观众的视听疲劳,引发抵触情绪。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微短剧也应健康有序地发展,也应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正如中广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会长阚平所说,微短剧应从“流量狂欢”转向“价值引领”,构筑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从监管上说,亟须形成平台—用户—政府齐抓共管格局。要守护健康有序的微短剧生态,首先要落实平台的监管属性。平台作为微短剧传播的把关人,对低俗、猎奇的内容该下架的下架,该屏蔽的屏蔽。此前,微信就公示下架了近百部违规微短剧,其中包含部分导向不良、剧情猎奇故意渲染“爽点”、隐晦色情诱导类的剧目。而在用户方面,要主动抵制低俗、畸形的文化价值取向,对违规微短剧要主动监督,积极举报,维护风清气正的微短剧生态。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引领,引导并规范微短剧的发展。如加强微短剧的备案审核,处罚违法违规的微短剧内容,防止微短剧行业野蛮发展。
在内容方面,制作方应有创新意识,坚持“内容为王”的逻辑。事实上,好的内容才是微短剧出圈的关键。《逃出大英博物馆》将历史人文、家国情怀与微短剧相结合,火爆全网。《东坡先生赶考记》把古代“科考”和现代“高考”建立联系,在雅俗共赏中讲好中国故事。此外,“微短剧+文旅”“微短剧+传统文化”“微短剧+乡村振兴”都是可以进行创新创作的金点子。制作方要善于抓住创新点,坚持“深耕内容”,用心用情用力地创作,才能制作出优质热播的微短剧精品。
微短剧是视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重塑规范的微短剧生态,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需要政府、平台、用户和制作人等多方合力。微短剧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下,深耕优质内容,才能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更多积极力量,才能在视听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宁德时评”专题专栏
持续征稿中!
主办:宁德市委网信办
来源:网信宁德 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徐有军
编辑:邱祖辉
审核:蓝青 林珺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宁德时评|微短剧:规范成长才能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