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 | 遇 | 档 | 案
地理位置
泉州市鲤城区玉犀巷
所属社区
泉州市鲤中街道和平社区
A 地名由来
巷内原有一座镇雅宫,供奉的是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宫内屏墙上有一座玉犀雕像,远近闻名,所以这条巷子被称为玉犀巷。
B 巷子看点
玉犀巷全长200余米,属于泉州的历史保护街区,千百年来,这里出现过许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如李长庚、李廷钰两位清朝伯爵);也曾有过许多泉州之最,比如泉州最早的日报、最早的中医院等等。现在的玉犀巷,仍然保留许多旧时代的遗址,李廷钰故居前造型古朴的莲花台古井、洪禹川故居内防御土匪的“炮楼”、黄宗澄故居内雕刻精美的八边井,还有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的防火巷等等,祥和优美的玉犀巷,在老城中静静地守候缓慢的时光。
玉犀巷9号
李廷钰伯爵府:
清朝伯爵隐居处
玉犀巷9号,曾是鸦片战争中著名将领李廷钰的故居,民间称为“李伯府”。李廷钰(1792年-1861年),福建同安人,字润堂,号鹤樵,22岁承袭三等伯爵。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便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于1841年1月攻击虎门。其时虎门海防主要有“三远炮台”——靖远、威远、镇远,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镇守靖远炮台,李廷钰则镇守威远炮台。战况极为惨烈,靖远炮台关天培以身殉职,威远炮台弹尽粮绝,伤亡惨重,李廷钰被迫撤离。这场战争以失败和不平等条约告终,抗击英军的英勇将领也永载史册。
泉州清源山赐恩崖有一处摩崖石刻(刘李雄/供图):“道光二十五年正月五日,同安四川总督苏廷玉、浙江提督李廷钰、晋江举人王沛瑛同游到此,皆姻娅(yà,连襟)也。廷玉书石。”可见距今170多年的1845年春节期间,都是出生于同安的四川总督苏廷玉、浙江提督李廷钰,和来自晋江的举人王沛瑛曾同游清源山,而且这三人还是亲家和连襟的关系。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廷钰被谗言弹劾,夺职回家,在泉州玉犀巷9号买下施琅将军的废园,修葺居住,在家赋闲,著书立说,研究金石字画,而且特别擅长画兰花,可谓文武双全。
据记载,李伯府坐北朝南,规模庞大,计有三进,东有丽云书屋,还有戏台。前门有一匾“闽南再造”,二门匾为“榕桥别第”。如今的玉犀巷23号鲤城老年大学大门处,曾经是李府正大门,从先辈流传下来故事中,“有99道门的李伯府”,至今仍是李氏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曾经辉煌的李伯府,几乎完全湮灭于时代变迁中。现居住于玉犀巷9号的李奕明先生介绍说,李氏一部分后人曾在越南生活,1955年因故回国,在李伯府老宅居住。
李伯府大石埕旁的两排平房,是上世纪50年代李府媳妇洪惠编女士主持改建的,年代并不久远,门前雕花的大石砛则是李伯府的原件。东面本来还有一排当年老宅的护厝,可惜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已于去年拆除重建。
所幸房前西南角仍有部分遗迹可寻,一堵出砖入石的断垣前,有一口莲花台造型的古井,这是当年李伯府留下的。古井通常以实用为主,造型以简洁的圆形、八角形居多,有些多孔井也是为了方便同时汲水,像这种颇有佛家意蕴的繁复造型,实不多见。
古井口离地约半米,莲花瓣分三层,颇有立体感,其中最上一层已被时光打磨得略有残缺,井中依然有水,仍可使用。在这残留的些许遗迹中,也可一窥当年李伯府的构造之精美。
李廷钰的父亲李长庚(1751年—1808年),字西岩,福建同安人,乾隆三十六年武进士,同样是一位中国名将,曾任福建水师提督、浙江提督、总统闽浙水师。据史料记载,乾隆六十年,安南(如今的越南)海盗屡犯我沿海地带,百姓称之为“艇匪”,闻之色变。李长庚率兵一举击溃,并抓获安南王,告诫后掷还,从此安南海盗不敢再入侵领海。
1808年,李长庚负责追捕他的老对手——东南沿海最大的海盗蔡牵,在大胜之时,却因身先士卒而不幸中炮身亡。嘉庆帝加恩追封三等壮烈伯,钦赐祭葬,赐谥"忠毅"。因为其一生作战勇猛,屡战屡捷,曾在中外海盗中留下了“不怕千万兵,只怕李长庚”的传说,民间有“中国百名古代大将”的排行榜,李长庚也名在其列。
玉犀巷23号
鲤城老年大学:
施琅秋园有新说
玉犀巷23号,是泉州市鲤城老年大学。
走进校内,绿荫掩映下的两层外廊式建筑显得十分静谧。这排建筑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曾是井冈山小学的校舍,后来改名为艺术学校。2003年,鲤城老年大学迁移至此,依然不改学习的氛围。
井冈山小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蛮有名气,出了陈家元、洪秀莲、苏友欣、郑瑞玉、杨元芬等名师。当年中山路上前进照相馆外的落地橱窗里,还曾经陈列学校帅气老师的照片。
这是1981年夏天,井冈山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的毕业照,满满的都是回忆。背景中的教学楼和楼梯,和现在基本一致。
在鲤城老年大学吴老师指点下,我们发现在中间石质楼梯外墙上嵌着一块石碑,上面文字依稀可辨:“公元一九六七年六月□□竣工□□市教育局”,与这排建筑的建成时间吻合。
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降,泉州城内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园林百余处,其中不乏精美佳构,清代施琅将军在泉州城内设“春夏秋冬”四园为泉州人所熟知,四园对应的是“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的意境。其中“春园”在新门街芳草园,“夏园”在南俊路晋光小学,至于秋、冬两园,有说法是都在释雅山公园范围,统称“东园”;也有说法是秋园即东园,冬园即东园附近的松石山馆;还有一个说法是释雅山公园内都是冬园,而秋园不知所终。
李氏后人刘李雄先生提出不同的看法:首先秋、冬二园设置在一起,不太符合春夏秋冬各占一处的美感,而且有多种迹象标明,秋园很可能是包括鲤城老年大学在内的整个李伯府。
刘李雄先生在《同安县志》中发现,上面清晰记载“(李廷钰)移居泉郡葺靖海侯废园居之”,就是说李廷钰当年免官移居到泉州后,是修葺施琅的废园居住,这里没用“废宅”,而是用“废园”,说明当时此处便是施琅的一处园林所在。而且李伯府以前的范围很大,北面直到靠近东街元妙观,而靠近李伯府的新府口原有施琅府第,因此施琅府第附近的园林,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施琅秋园”。
玉犀巷22号
梅石山房:
占尽风情向小园
玉犀巷22号是鲤城区政协退休人员的活动场所,院内便是“梅石山房”。
梅石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间举人黄祖念创办的私塾,当时还未命名,其子黄宗汉在道光年间中举后,先后任川、广总督,在私塾内增设假山,并立起梅花石,这间私塾才被命名为“梅石山房”。
如今的梅石山房,保留当年梅花石、水池、假山等,但与史料中记载的梅石山房相比,面积只有其三分之一左右,也是泉州古城内保存最好的私家园林。
楼梯每道木阶上,还钉有两片铁条,起到耐磨防滑的作用,看来当年的防御楼在建造上也十分用心。
木质扶手上雕有条纹,上端较细,便于扶握。
二楼、三楼墙壁上对应墙外的小孔处,便是这种内宽外窄的射击孔,用于瞭望和射击,透过以前塞进的废弃电线,仍可获得楼外不错的视野。可想通过四面墙上的射击孔,几乎可以达到360度无死角的观测,即使在战争年代,这样的建筑也可对盗匪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窗户上安插门栓的厚实石臼,与墙壁合为一体,透着结实的感觉。
二楼木质楼梯可通往三楼,三楼设计几乎与二楼一模一样,只是地面上还贴了瓷砖,留下以前有人居住过的痕迹。踩在上面,已有明显的上下弹动感,看来被视为危房而无人居住,并非危言耸听。
旧厝内多为木质结构,现已出租给多户人家居住,厝内有一小院,用鹅卵石砌成了一个圆形,最中间再用细小的鹅卵石点缀,美观怡人。
小院构思新潮别致,很有生活气息。东侧是一个全圆形月洞门,门后是一间房,如今也已租给人住。洞门之上是一片颇具海滩风情的椰子树叶雕刻,上面两个字究竟应该读“丁园”还是“园丁”,现在的户主也不大清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回复留言讨论。
玉犀巷22号
黄宗澄故居:
小巷深处井藏蜃
玉犀巷22号是黄宗澄故居,他是镇抚巷51号黄宗汉的兄长,而且在失怙之后,黄宗汉就是由黄宗澄来教养长大,后来高中进士为官,黄宗澄本人也在嘉庆二十四年中举,书香门第名副其实。
黄氏老宅为两座格局相仿的大厝,中间还修了一条狭长的防火巷,成为泉州老城中的一景,不时引来摄影爱好者拍摄。
两户大厝造型一样,中间有院门相对,便于来往。虽然两扇院门之间只有一两步距离,还是做了遮挡,很是考究。长度足够,加上对称简洁,造就了这条美丽的小巷。
防火巷整体色调统一,两边是闽南传统的出砖入石墙,加上充足的纵深感,是拍摄美图的好去处。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可见黄宅院中的月洞门,还有不远处的中山路泉南堂。
走近一看,月洞门、石桌椅,花草藤蔓中透着宁静。
院内一口百年古井非常有特色,呈八面形,每一面都雕刻不同的海洋生物,充分体现了海滨古城的特色,仔细辨认一下,分别有:虾、蟹、龟、鱼、蛙、鱿鱼、海螺,还有一种最为神奇——
经仔细辨认,这应该就是成语“海市蜃楼”中的“蜃”。在中国传统神话中,这是一种巨大的海兽,吐出的气能幻化成亭台楼阁,成为人间仙境,令人神往。看井上雕刻的这只蜃,踏于海浪之上,昂首吐出的气经旋转后化作一座亭台,仪态生动,仙气氤氲,非常有趣。
黄宅正门从后巷进入,保留传统的闽南风格。
黄宅依然保留不少百年前的石刻,门前墙脚的葫芦、绸带、祥云等造型,寓意幸福美满。
巷内的镇雅宫,如今仅剩一块1984年立的 “镇雅宫遗址”碑。清朝道光年间《晋江县志》中有镇雅宫的相关记载:“……在城内阳义铺玉犀巷内,原为镇雅宫,嘉庆六年(1801年),守冯国柄、令徐汝澜奉文特设。”
镇雅宫有许多泉州之最。电影在法国发明之后,泉州也赶上了潮流,当时泉州最早的戏院(兼影院)之一的启智戏院就设在镇雅宫,而“启智”这样的名字,也打上了当年“启发民智”的时代烙印。
据《泉州市电影志》记载,1913年,泉州社会人士苏光敏倡议将玉犀巷的镇雅宫加以装修,名为启智戏院,苏光敏任经理。向厦门振华公司租来《古井重波》《童养媳》等数部影片,连映4个月多月,轰动一时。
1919年,泉州中医学研究会在玉犀巷创办公立中医院,为泉州最早的中医院。此外,1923年,《闽声日报》在镇雅宫内创刊,也是泉州最早的日报。
“镇雅宫遗址”碑后,是泉州市白蚁防治所,也是以前玉犀宫所在地。
李伯府对面有一家餐厅,做的是闽南传统美食,据店主介绍,已经开了四年,里面放置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物件,颇有年代感,藏在小巷深处,也是一家网红店。
位于玉犀巷的境庙,“福而有德,正则为神”,告诫信徒行善即为积福。
注: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和平社区、刘李雄先生、老宅后人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预告下期《巷遇》将走进新府口巷,同样有悠久历史和精彩故事,希望了解相关背景的读者通过下方粉丝群加入我们,共同发现泉州古巷之美。
粉丝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我们吧!如果您对泉州古巷感兴趣,如果您有关于泉州古巷保护的想法和建议,欢迎您加入“巷遇粉丝群”,和大家一起吹水聊天吧。
往期回顾
(图文记者:王了 出镜记者:吴晶晶 摄像记者:颜沐 实习生:苏维斯)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