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的日子。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做客常州“青果思享会”,以一场题为“在故宫书写国宝”的精彩讲座,引领听众穿越时空,重温了故宫文物南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此次讲座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常州文化深厚底蕴的一次深刻展现,吸引了众多读者和市民的热情参与。
人在文物在,故宫人以血肉之躯守护国宝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议决定将故宫文物的精品南迁,以避日寇劫掠。1933年2月6日,第一批文物从故宫午门起运。此后,故宫近百万件文物历经艰辛坎坷,历时十几年,行程数万里,播迁十余省,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物大迁徙,创造了战争环境下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
祝勇的小说《国宝》全景式再现了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惊心动魄。他通过虚构与非虚构交织的写作,将历史真实升华为文学真实,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守藏之心”的凛然风骨。
祝勇表示,故宫文物南迁,当时是一个保密行动。1933年2月6日凌晨,首批南迁的文物通过火车运往上海。“运输过程中阻力重重,当时采取了多项保密与安全措施,包括军队宪兵押运、列车顶上架设机枪、沿途不停车不上下人、中途绕道行驶等,确保了文物的安全抵达。”
“其实这批文物原本是到达南京下关火车站,但南京没有地方摆放,后来经过协调暂时放在上海,又紧急在南京盖文物库房。”1936年8月,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落成后,存放在上海的所有文物又陆续运到南京。
1937年8月14日,为了躲避战火,首批故宫文物搭乘招商局“建国轮”,沿水路由南京起运西迁。
祝勇表示,南京大屠杀爆发后,还有不少文物留在南京,也有一批故宫人留在了南京。“他们秉承着‘人在文物在’的信念留了下来,守护国宝。但是最终他们下落不明,这批人后来怎么样了?没有人知道,所以我在小说《国宝》里面通过虚构的方式,将这部分给补足了。”
故宫博物院的创建和保护离不开这两位常州人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在这座承载着六百年兴衰荣辱的帝王宫殿向公众敞开大门的过程中,两位常州籍人士——庄蕴宽与吴瀛,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故宫博物院早期领导人之一,庄蕴宽自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之初便与故宫结下了不解之缘。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遭通缉,新推委员长卢永祥没有到职,庄蕴宽以副委员长出面担当重任,两拒故宫驻军,坚持点交文物,展现了舍身庇护的担当精神。在故宫博物院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庄蕴宽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力,为故宫的稳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出身诗书官宦世家的吴瀛,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作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功臣庄蕴宽的秘书,他追随庄氏协助孙中山、黄兴参与机要,见证了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的全过程。
早在故宫创建前十年,吴瀛便以内务部主管紫禁城责任人的身份参与紫禁城事务,操办过中国最早的国家文博展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面对军阀混战、国府更迭、清室遗老还宫等重重困难,吴瀛凭借其特殊家世和丰富经历,往复奔走,左右斡旋,多次化解危机。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文物南迁的重大事件中,他作为第一位文物押运官,历尽艰难,将文物从北京全数安然押运到上海,为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年五十场,持续奉上“常州文化下午茶”
“青果思享会”是常州市委宣传部重点书香阅读品牌和天宁区“青果书香”阅读品牌系列活动之一,也是“中吴风雅颂”城市文化IP矩阵中的公益阅读品牌。
“青果思享会”即将迎来五周年纪念,五十场思想盛宴,八百万次心灵共鸣,以“遇见大师”的契机碰撞思想,用“品读名士”的视野传承文脉,凭“慢享书香”的雅趣浸润生活。从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到市民百姓的热烈参与,从线下讲堂的座无虚席到云端互动的跨越时空,“青果思享会”持续为听众奉上“常州文化下午茶”,让“中吴风雅颂”城市IP带着书香更加亲民。五年来,“青果思享会”先后荣获江苏省公益阅读推广活动、常州市首批十佳阅读推广项目和常州市示范社会阅读组织等荣誉。
本期活动由常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常州市委党史工委(地方志办)、常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常晋集团指导;天宁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晋陵文旅主办;天宁区全民阅读促进会、现代快报承办;青果巷历史文化研究院、运河文化书院、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协办。
当天,“青果思享会”走进天宁街道青果社区青果剧场,这一大型公益阅读品牌活动走村入社,吸引了众多读者和市民的热情参与。
市民周先生带着孩子一同聆听讲座后感慨道:“今天祝勇老师讲的内容既有历史厚重感,又生动鲜活,收获很大。在8月1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聆听这样一场讲座,非常有意义。”
而祝勇的忠实读者宋先生则表示:“之前就非常喜欢看他写的书,这次能在常州家门口听他的讲座,还得到了书籍签名,真是太满足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