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之约
八步沙之约
赵丽霞
汽车碾着黄沙脊线前行,驶向八步沙林场。时值五月,风夹着沙粒,在玻璃上敲打,发出微小的声响,似在悄悄叩问我们这些初临沙漠者。
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黝黑的面孔上刻着风霜的印记,声音浑厚而有力。他讲述八步沙的故事,仿佛从荒沙里开掘出来的矿脉,带着风沙的粗粝与岁月的重量。第二代治沙人接过了铁锨,他们摸索着新的法子。他提到草方格沙障时,我下意识地伸手,轻轻触摸起放在桌角的几束麦草标本。那草茎坚韧而干燥,带着一种粗粝的质感,如同沙海中长出的筋骨。这小小麦草,竟似在沙海深处扎下根,织成阻挡风沙的网,将肆虐的沙粒牢牢钉在格子之间——那纵横交错的麦草之网,宛如大地身上的缝合线,密密匝匝缝合着风沙撕开的伤口,每一束草茎里都驻扎着不肯退却的意志。
郭场长的讲述在继续。第三代治沙人已使用推土机、无人机,在新技术的助力下,让治沙事业焕发新的生机。八步沙人将根须扎进大地深处,他们用生命丈量沙海,用坚守镌刻绿洲。“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这十六个字如同种子,掷进我的心田。话音落下,现场掌声如潮水般翻涌不息,那声音里饱含的钦佩与感激,冲撞着我的胸腔,一股滚烫的热流自心底升腾而上,我的眼眶渐渐被这热流灼得湿润。
此时,我抬眼望向远处,但见新栽植的树苗在风中微微摇曳着细嫩的枝叶,轻轻摇动起一片绿意盎然的光影。
随后,我们一行人前往压沙点。风在沙丘上呼啸而过,卷起薄薄一层细沙,拂过我的脸颊,带来一种奇异的微痛与温热。脚下踩过新铺的草方格,沙土被草秸缚住,一步一个脚印踩下去,带着些微的弹性,似踏在某种奇异柔软又坚韧的鼓面上。
登上观光台,八步沙沙产业水源工程调蓄水池的碧水豁然展现眼前。水色澄澈如镜,映照出湛蓝天空与远处连绵的沙丘,沙丘的轮廓在柔波里微微荡漾。水面浮动着粼粼金光,又倒映着浮云的倒影,仿佛天与地在此刻温柔地相拥,融为一体。再向远处望去,沙丘被深深浅浅的绿意切割开来,绿色如海洋般起伏,分明是生命在沙丘里顽强地蔓延、生长。我久久凝视,这碧波荡漾的调蓄水池,它宛若大地的明眸,映照着天空的湛蓝与沙丘的赭黄。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内灯光柔和,映照着那些粗糙却饱含岁月印记的铁锹、镢头。玻璃展柜内,陈列着几本泛黄的日记本,纸页已卷了毛边,字迹却工整清晰,一笔一画间,分明是决心刻下的印痕。我俯身细看,日记里记载着树苗的数目、沙障的排布、天气的阴晴……这些琐碎日常,竟是如此珍贵的生命刻度。一张黑白老照片尤其引人驻足:几位老人蹲在沙地上,正用简陋的木棍细细丈量着几株树苗的高度,专注的神情里写满了希望,仿佛在掂量着未来绿洲的斤两。那些用旧木头削成的小棍,丈量过多少树苗的成长?那磨得光滑的木柄,又曾多少次被汗水浸透?如今它们静卧于此,分明还在无声诉说,诉说那愚公移山般不屈的韧劲,是如何一寸寸在沙上刻下绿意、刻下道路,刻下苍茫沙海里的生之刻度。
纪念馆里陈列着老人们当年用过的旧物件,我的目光被一根磨得光滑的木棍久久吸引。我忽而想到自己笔下的文字,何尝不是另一种丈量?那木棍,便是老人用生命刻度丈量绿色的尺子;而我这支笔,竟也是用来丈量灵魂深浅的器具。他们用铁锹挖开板结的沙土,如我以笔锋划开空白的稿纸;他们用麦草编织方格,如我以词语编织句子的经纬。
走出纪念馆,那调蓄水池的波光再次映入眼帘,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粼粼金光闪动跳跃,宛如天地在沙的怀抱里悄然写下的诗句。水波温柔荡漾,恍如沙海深处的澄澈眼眸。沙丘的线条在波光里融化,那水中的倒影,是沙的另一种形态,是沙海被驯服后回馈给大地的清澈笑容。
归途中车子再次颠簸于沙丘之间,我紧握那只来自八步沙的小香囊,如同握着一枚来自绿洲的信物。回望八步沙林场在车后逐渐缩成地平线上的一痕苍翠,蓦然间,我仿佛看到那几把静卧的铁锹,麦草编织的沙障,还有今日的无人机,在时光的脊线上依次传递。三代人手中工具变换,从铁锹到推土机再到无人机,工具在进化,然而那深植于黄沙之下、血脉之中的信念,却始终如一,是刻进大漠深处永不湮灭的誓言。
- 2025-08-18马鬃山的守护者
- 2025-08-14鎏金银盘中的丝路故事
- 2025-08-11乾隆年间兰州网红打卡地!清代诗人吴镇在此避暑,一首诗道破人生至境
- 2025-08-07【溯源甘肃】 秦的文字和文献编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