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这个节日是对医师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致敬。他们常年坚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第一线,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默默奉献,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是健康的践行者。市中区融媒体中心在医师节期间开展系列新闻报道活动,让社会大众更深入地了解医师群体的工作日常、职业精神以及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动态。不仅增强医师们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更好地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还能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有这样一位产科医生,她从医31年,接生过万名宝宝,用精湛医术守护母婴平安。作为区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部部长、产科病区主任,她更以“传帮带”为己任,为科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业务骨干。她,就是张应兰。


初见张应兰时,她正带着年轻医生为一名孕妇做产检。“这是十三周多的中孕,现在可以听到胎心了,我们试一下,听胎心、做产检之前,我们要先摸一下宫底在哪里……”她一边操作,一边细致讲解,手指的力度、观察的角度都毫无保留地示范。这种“边查边教法”,是张应兰带教最爱用的方法。
“年轻医生光看不动手,永远学不会。”张应兰在采访中说:“我在带年轻医生的时候,从胎心监测到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每个环节都要求他们亲自操作,我在旁边进行把关。病历进行逐字逐句地修改,手术要求他们从助手做起,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比如至少50台手术的助手、100台主刀的手术,才能获得独立手术的资格。”
对此,如今已是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主任的田江深有感触:“张老师带我们的时候,细心、耐心、用心,同时也非常严格,正是这份耐心和严格,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张老师常说‘手上有技术,眼中有病人’,这句话让我终身受用。”

在张应兰的带动下,产科的学习氛围日益浓厚。每周一次的小讲课雷打不动,从新版教材到最新指南,每个人都要上台授课、制作PPT,课后还要评分颁奖;遇到危重疑难病例,她会组织多学科讨论,复盘诊疗过程,优化抢救流程,再针对性开展演练。
“记得我刚刚进入产科的时候,面对紧急情况的处理,刚开始肯定还是会手忙脚乱的,并且缺乏自信。”区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吴珊说,在不断地学习和实战演练下,自己对产科知识的了解越来越深刻,并且在处理并发症时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为让年轻医生“敢上手、有后盾”,张应兰的手机从未关机,常年保持畅通。多少次深夜值班医生的呼叫,她都及时赶到现场组织并参与抢救。
“张主任,有个双胎孕妇情况危急!”一次深夜,值班医生朱芸芳接到一位双胎孕妇,到院时咳嗽、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下降,并咳粉红色泡沫痰,情况紧急,她当即拨通了张应兰的电话。“张老师在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医院,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判断转院的风险比较高,果断决定了就地手术。术中全程主导,术后又亲自护送病人转至ICU,直到确认母子平安后才松了口气。”区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朱芸芳说道。

这样的深夜救援,对张应兰来说是常态。她的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被同事们称为“导师热线”。无论是前置胎盘、子痫还是子宫破裂,只要年轻医生呼救,她总能第一时间赶到,在产科抢救中被同事们称为是“定海神针”。
“作为从业三十多年的产科主任,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传帮带’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责任与温度的传递。今后我将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倾囊相授;希望年轻医生们也虚心求教,敢于创新。”对于未来,张应兰表示,将继续带领团队,以扎实的医术、严谨的作风和人文关怀,携手并进,共同守护母婴健康,为产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张应兰说,医学没有孤胆英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守护更多母婴的健康。从医31年,张应兰不仅用手术刀迎接新生命,更用“传帮带”的匠心培育着医学的未来。在她的带领下,市中区妇幼保健院产科的“接力棒”正被稳稳传递,而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也在“医”脉相承中愈发深厚。
来源:乐山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祝谦 蔡雨宏
编辑:王莉
责编:张大洋
总编:王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