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未成年人教育

2025年绿海鸥垃圾分类夏令营举办 解锁生态实践新方式

来源:厦门文明网 发布于:2025-07-10 08:03

  7月8日至9日,由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厦门市教育局与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联合举办的“夏‘田’趣分类”——2025年绿海鸥垃圾分类夏令营在厦门市新翔小学火热开展,来自全市150名师生代表,通过趣味竞赛、田间堆肥、豆干制作、基地探秘等环节,完整体验生活垃圾从“源头减量”到“终端再生”的生态链条。

  如今,绿海鸥垃圾分类夏令营已经连续举办多届,成为厦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一个品牌,今年的夏令营将乡村振兴、生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垃圾分类以及粮食节约等多方面理念相融合,以沉浸式教育推动青少年垃圾分类习惯养成与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助力培育兼具科学认知与实践能力的生态文明新生代。

“夏‘田’趣分类”——2025年绿海鸥垃圾分类夏令营火热开展,营员们在趣味竞赛互动中强化分类认知。

  【趣学分类】

  趣味竞赛与实地教学相结合

  垃圾分类知识入脑入心

  在新翔小学体育馆,身着红、黄、蓝、绿四色营服的营员代表们在开营仪式现场被授予营旗。新翔小学书记、校长为活动致辞,随后,10名营员代表联合发出“垃圾分类我能行”倡议,新翔小学学生们带来的垃圾分类主题舞蹈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在绿海鸥大课堂环节,市绿海鸥垃圾分类讲师团黄丽艳老师为营员们构建起从源头分类到终端处理的完整知识框架。课堂中穿插的游戏寓教于乐,在互动中强化了分类认知。

  为近距离感受垃圾分类终端处理的流程,营员们走进翔安再生能源电厂和环卫科普馆,透过中控室的巨型屏幕,实时观测垃圾入库量、焚烧温度等数据。在透明玻璃后的观摩区,抓斗起重机如巨掌般将垃圾投入焚烧炉的场景,让学生们更直观地学习理解分类后其他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热能转化等科学原理。当了解到1吨垃圾可焚烧发电450多度,相当于一个家庭1个月的用电量时,来自同安区洪塘头小学的林同学在研学手册上认真记录下这个等式,深刻体会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以及对“碳减排”的贡献。

  【田间探秘】

  走进田间沉浸式体验

  劳动教育深化“生态认知”

  本次夏令营紧扣“减量化、资源化”核心,创新引入“劳动教育”深化“生态认知”,结合新圩镇本地农业特色产业,精心打造了一条沉浸式研学线路。营员们深入新圩镇面前埔村的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东寮村豆干生产加工基地,探索菜帮、菜叶和豆渣的资源再利用方式。

  田间课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体验,营员们走进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实地参观了蔬菜尾料堆肥点,合作社专家详细讲解了生厨余垃圾“就地肥料转化-生态还田应用”的神奇转化过程。采摘蔬菜,摘除菜帮菜叶等尾料,然后分层铺料、添加菌剂、体验翻堆……亲手将生厨余垃圾逐步制作成滋养土壤的有机肥,营员们惊叹不已。在农田里,营员们还对比了使用有机肥与普通化肥的作物长势,直观感受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价值。

  在东寮豆干生产基地,学生们分组体验磨豆、滤浆、成形全过程,当得知制作豆干产生的豆渣可作为饲料和堆肥原料再利用时,不少营员兴奋地表示:“原来这么多小事可以帮地球节约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全国首宗生厨余垃圾分类及就地资源化利用碳减排量交易在翔安区成功签约,现场共交易生厨余尾菜垃圾分类及就地资源化利用碳减排量6341吨,此次夏令营实地探访的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正是该项目的参与者。这让营员们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不仅能实现资源回收,还能通过碳交易,在生态、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实践传播】

  孩子们化身“种子讲师”

  践行推广低碳理念

  结营仪式上,主办方为每位营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并发起“种子讲师”计划,鼓励学生将垃圾分类知识带回家庭带回社区。暑期实践任务同步发布,邀请学生调研所在小区垃圾分类现状,优秀调研报告将获展示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教育,让绿色低碳理念从校园延伸至社会神经末梢。”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田间堆肥的有机肥还田,到再生能源电厂的热能转化,再到豆干作坊的副产物利用,学生们在具象化体验中真正理解了“垃圾分类的减量化和资源化”。这场为期一天半的夏令营,通过理论讲解、趣味竞技、实地研学的“三维”设计,打破了传统科普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持续引领中小学生全链条体验垃圾分类处理流程,构建了“源头减量-分类处理-资源利用”的完整认知闭环。

  “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分类后的垃圾是如何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如何变成家家户户能用的电能,更通过动手制作豆干和下田摘菜,体验劳动的辛苦,明白食材来之不易,从而养成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的习惯。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劳动、珍惜付出的品格,传承优良传统。”该负责人说,夏令营虽已结营,但这场夏日里的绿色实践在厦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生态文明的种子,将在未来的生活中生根发芽。(厦门日报记者 柯笛

责任编辑:苏 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