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渔时节,宁波奉化莼湖街道栖凤村的“海洋伙伴”环保舱又热闹起来。废旧鱼筐、破渔网、破浮球……一艘渔船每年要淘汰约5吨废弃渔具,以往大多被渔民抛弃,沦为海洋垃圾。如今,它们都有统一去处——回收再利用。“今年,我们回收舱从2个拓展到11个,覆盖宁波的主要渔船码头及舟山嵊泗,已累计回收废弃渔具超1600吨。”项目运营方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雅兰说。
为绿色发展开出改革“处方”,宁波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来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宁波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改革治理成果。2017年以来,通过实施47项涉生态文明改革事项,形成了“生态环境议事厅”、“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一批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优秀改革范例。健全生态环境问题发现闭环制度、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立重点区域常态化GEP核算制度……向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深水区”迈进,今年宁波启动新一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30项改革攻坚举措,进一步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篇”。
“通过‘水质指纹’,最快21分钟就能完成排污企业精准溯源。”宁波石化开发区管委会下属国企宁波中浦投资控股集团监测技术人员汪冠岑说。在有着上百家涉水企业的宁波石化开发区,这项“有毒有害污染物数智化预警精准溯源系统”的落地,让企业排污行为难以“浑水摸鱼”。前不久,这一做法还入选全国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十个典范案例。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大美宁波”建设的“关键一招”。瞄准污染防治攻坚关键领域,宁波通过实施“甬有碧水”绩效考评、工业集聚区“绿岛”集成改革、重点行业废气治理全流程管控等制度创新与机制优化,以精细化、体系化改革举措推动环境品质系统性提升。
“2024年,全市生态质量指数(EQI)为67.67,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宁波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4年,宁波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3%,PM2.5浓度从2013年首次检测的54微克/立方米降到23微克/立方米,6项常规污染物年均浓度连续8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功能达标率分别从2005年的40.6%和39.1%提高到2024年的98.9%和100%。目前,宁波已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建成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宁波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4年提升,连续14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在宁波海曙区龙观乡,治乡之策走向全国。作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2022年,龙观乡发布了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地方标准。
该乡还作为全国唯一的乡镇,赴加拿大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第二阶段会议中国角浙江日活动中作主题发言。
“观光平台和游步道都是架空的,减少了对自然的破坏;建设游步道时,预留了动物和鸟类迁徙通道……”龙观乡党委书记、乡长蔡璐说,生物多样性友好行动,就藏在一处处细节中。
进一步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宁波还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包括覆盖海洋、湿地、城市、森林的观测站及30多个野外观测场。
依托山、水、林、田、湖等特有的“美丽资源”,宁波也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每吨106元,成交。”2023年2月28日,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在象山县黄避岙乡落槌——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此成交。此后,当地还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蓝碳生态账户,并完成全省首单交易。2023年以来,该乡的海带、紫菜、苔条等海产资源被权威部门换算成了海洋碳汇,共计4755.3吨,蓝碳交易总金额超30万元。
以“生态美”促进“共同富”为路径,宁波正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重点区域常态化GEP核算制度,深化EOD开发模式应用,加快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
“我们要全域绘就‘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大美画卷,全面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宁波市美丽办有关负责人说,至2030年,宁波将力争实现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健全,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有效形成。(记者 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