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人容易馊?可能是衣服不对、洗得不对或者是你哪里没对
北美
北美 > 健康医疗 > 正文

热天人容易馊?可能是衣服不对、洗得不对或者是你哪里没对

热天人容易馊?可能是衣服不对、洗得不对或者是你哪里没对

七八月,走进地铁站或公交站,总会遇到“馊人”从身边经过,带起一阵馊风,好像有块酸臭的湿抹布捂在了脸上,或者是垃圾桶里的西瓜在脚边爆开了。

热天,人真的容易馊。不过,让人变馊的直接原因不是热,是细菌产出了馊味物质。馊味最重的可能也不是人,而是没选对或没洗对的衣物。

那么,怎样做才能避免自己带起馊风呢?

不做易馊人:洗澡换衣、控制饮食和体重、医学方法止汗

不穿易馊衣:汗少可选棉麻丝,汗多关注吸湿排汗/抑菌防臭的合成纤维或羊毛

不把衣物洗馊:高温洗烘抑菌,但小心高温、柔顺剂和漂白剂洗丢面料功能;清洁洗衣机

人身上为什么会带馊风?

所谓的馊味,直接来源是身上有酸臭味的物质,这些物质是一些“产臭”细菌分解汗液产生的。不过,刚排出的汗液,既没有味道也没有细菌

汗液里有的,只是小汗腺、大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物。小汗腺主要分泌水和氯化钠,大汗腺的分泌物含有蛋白质、脂质、类固醇和碳水化合物等,皮脂腺分泌皮脂,主要是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这些分泌物本身没有明显的味道,直到它们遇到细菌。

图片

皮肤截面图 | MAYO

人体皮肤表面时刻存在着数万亿细菌,衣服上也有一定数量的细菌。出汗多的时候,小汗腺分泌物形成潮湿环境,大汗腺和皮脂腺分泌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促使细菌在皮肤表面或衣服上快速生长繁殖,通过分解脂质等产生有酸臭味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等。

这些物质生成后,如果全部留在原地是不会产生馊风的。只有当它们从皮肤或衣物上释放出来,挥发到空气中,酸臭味才会扑鼻而来。

经过鉴定,目前研究认为形成汗液酸臭味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醋酸、异戊酸及氨气,也包含硫化物、酮、酯、醛和醇等。能产生这些化学成分的细菌,主要属于厚壁菌门(葡萄球菌)、放线菌门(棒状杆菌、微球菌)和变形菌门(奥斯陆莫拉菌)。

人体皮肤和衣物上还存在其他细菌,但它们对酸臭味的贡献,远远小于以上几种“臭菌”。

图片

臭味也有很多种,来自不同的化学成分组合 | GB/T 33610.1-2019

消除馊风,从不做“易馊人”开始

每年七八月的时候“馊人”变多,是因为天气炎热潮湿,人出汗变多,细菌快速生长繁殖,产生了更多的酸臭味物质。

不过,再热的天也有人不馊,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

按时洗澡,勤换干净的衣物,减少身上的“臭菌”及其养料、酸臭味物质。

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避免超重或肥胖

管理压力,减少紧张焦虑情绪,以减少大汗腺分泌。

少摄入使汗液分泌量增加(如辣椒、咖啡因和酒精)或味道更难闻的饮食(如洋葱、蒜、西兰花和圆白菜)。

没有做高强度、长时间、出汗多的运动。

以上全都做到可依然容易馊,也许是因为天生爱出汗,而且汗液中的细菌“养料”更多。这与遗传因素有关,比如ABCC11基因多态性影响大汗腺的汗液分泌量。

另外,多汗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可增加汗液分泌,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药物也可能引起多汗。

如果总被变馊困扰,而且怀疑跟出汗有关,可以咨询医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汗剂、药物及手术等方式减少出汗。

图片

有的人比其他人更爱出汗,更容易馊 | 图虫创意

不穿“易馊衣”,有时合成纤维比纯棉更好

人清爽了,可穿上干净衣物后几小时还是酸臭难闻,大概是因为面料没有选对,促进“臭菌”从人身体上转移到衣物上生长繁殖并释放VOC。有时,衣物的味道比人身上的更重。

这样选面料,最不容易变馊:

出汗少穿棉麻丝

夏季日常穿着、出汗量少时,可选择轻质棉、麻、丝等透气的织物,利于汗液以水蒸气形式穿出织物间隙,保持皮肤干爽、气味低。

图片

棉织物吸水量可达聚酯纤维的20倍,但干燥速度较慢;合成纤维通常干燥速度快,但吸湿性较差。回潮率=纺织材料中水的质量/材料干燥质量x100% | GB 9994-2008

出汗多这样穿

长时间运动或出汗量大时,建议选择吸湿速干且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织物,以增加运动中及运动后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并减少气味,可考虑具有吸湿速干及抗菌防臭功能的合成纤维面料,或者羊毛织物。

不建议穿纯棉织物,以防运动中湿衣贴身不适、运动后湿冷,衣物因长时间潮湿出现馊味。

不建议穿未采用特殊技术的合成纤维(如普通的聚酯纤维/涤纶、聚酰胺纤维/锦纶/尼龙),以免衣物因支持“臭菌”生长和酸臭味VOC释放而出现馊味。

图片

一项研究进行了穿着测试,发现(A)羊毛气味最低、棉次之、聚酯纤维最重。(B)可能的原因是聚酯纤维支持“臭菌”生长、易吸附细菌“养料”、形成湿热微环境;羊毛及棉吸附VOC能力强 | 参考文献[10]

吸湿速干功能看这些

选购具有吸湿速干或抑菌防臭功能的衣物时,可查看吊牌、检测报告及认证标识,辨别产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吸湿速干功能可由改变织物纤维、组织结构及功能性后整理实现。

功能评定中,吸水率、芯吸高度、蒸发速率、透湿量、最大浸湿半径、液态水扩散速度、单向传递指数越高,滴水扩散时间、浸湿时间越短,则性能越好(常见评定标准如GB/T 21655.1和GB/T 21655.2)。

图片

常见吸湿速干技术包括采用异型截面纤维(Coolmax®和AT AIR)、超细纤维(Dri-FIT和AIRism)、微孔结构(微多孔纤维技术),采用孔隙内层大外层小、亲水性内层弱外层强的织物组织结构,对织物进行内层疏水处理、外层引入亲水基团 | Full‐Textile Wireless Flexible Humidity Sensor for Human 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图片

图片

图片

根据GB/T 21655.1,针织类产品吸水率≥200%、滴水扩散时间≤3s、芯吸高度≥100mm、蒸发速率≥0.18g/h、透湿量≥10000g/m^2d可明示为吸湿速干产品(机织类要求较低);根据GB/T 21655.2,浸湿时间≤20s、吸水速率≥30.1%/s、最大浸湿半径≥12.1mm、液态水扩散速度≥2.1mm/s、单向传递指数≥100.1可标示产品具有吸湿速干性或吸湿排汗性 | 淘宝截图

抑菌防臭功能看这些

抑菌防臭技术种类繁多,一部分通过抑制“臭菌”生长减少VOC,另一部分直接吸附VOC以减少气味散发。下图的国家标准列出了用于纺织品的具有消臭性能的物质,市场上常见银及其化合物、季铵盐类及壳聚糖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划查看具有消臭性能的物质 | 《纺织品 消臭性能的测定 第一部分:通则》GB/T 33610.1-2019

在功能测定中,产品的臭味化学成分浓度减少率越高,消臭性能越好(如GB/T 33610)。

图片

臭味化学成分减少率大于等于上表指标,可认为产品具有消臭性能 | GB/T 33610

抗菌测试中,细菌抑菌率越高,产品对指标细菌的抗菌效果越强;衣物测试前经过洗涤次数越多,提示抗菌效果越持久(如GB/T 20944、FZ/T 73023、T/SZTIA 001、T/GDBX 056)。

不过,衣物中添加的抗菌成分并非越强越好,还需要同时保证衣物符合安全规范(如GB 18401、GB/T 31713、GB/T 8878),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无致畸或致癌物质释放、不影响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以及穿着或洗涤时抗菌成分从衣物上释放少,对环境污染小。

图片

图片

左划查看7A与3A的不同分级方式与考核指标 | 广东省团体标准《抗菌纺织品》T/GDBX 056、纺织行业标准《抗菌针织品》FZ/T 73023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划查看产品详情页展示的检测报告。目前可见多种评价抗菌功能的标准,可根据具体测试结果及穿着体验选择 | 淘宝截图

不在洗衣机里养“臭菌”,别洗丢功能面料的功能

如果衣物刚晾干就有点味道,穿上后馊味更重,大概是洗涤和干燥过程出了问题,也就是,衣物是被洗馊的。

这样洗烘衣物,利于长久保持清新:

大量出汗后及时清洗衣物,无法清洗时先晾干,避免堆叠形成潮湿环境,使衣物积累更多细菌和异味,更难洗净。

使用洗涤剂清洗衣物,容易馊的衣物可考虑延长洗涤时长、选择高温清洗程序、添加漂白剂或酶。以防洗不净,异味、细菌及其“养料”在多次穿着中逐渐积累,衣服越旧越容易馊。

衣物洗净后,尽快从洗衣机中取出,以免潮湿环境促进细菌生长。

洗涤后高温烘干衣物,或者晾在通风处以尽量缩短干燥时间。

部分衣物会被高温洗烘、非中性洗涤剂、柔顺剂或漂白剂损坏,造成排汗及防臭功能降低,清洗前请仔细阅读衣物标签(特别是有特殊功能的科技面料)。

洗涤后,将洗衣机内不易干燥的部位擦干或晾干,特别是橡胶门封等部位,以免细菌“定居”并在下一次洗涤时转移到衣物上。

按厂商建议定期清洁洗衣机。

图片

图片

部分运动服装产品的洗护说明 | 淘宝截图

图片

衣物储存、洗涤、干燥及洗衣机清洁不当,会让衣物变馊 | fixappliances

参考文献

[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

[2]《抗菌纺织品安全性卫生要求》GB/T 31713

[3]《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GB/T 20944

[4]《纺织品 消臭性能的测定》GB/T 33610

[5]《针织速干衣》FZ/T 73077—2024

[6]《纺织品 吸湿速干性的评定》GB/T 21655

[7]《纺织材料公定回潮率》GB 9994-2008

[8]张月萱, 刘亚, 庄旭品, 邱梦颖. 吸湿速干材料的研究进展. 现代纺织技术. 2024;32(4):114-124.

[9]Mohamed DS, Abd El-Baky RM, Sandle T, Mandour SA, Ahmed E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Silver-Treated Bacteria against other Multi-Drug Resistant Pathogens in Their Environment. Antibiotics (Basel). 2020 Apr 15;9(4):181.

[10]Chang Y, Wang X. Sweat and odor in sportswear - A review. iScience. 2023 Jun 8;26(7):107067.

[11]McQueen RH, Eyres GT, Laing RM. Textile sorption and release of odorou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a synthetic sweat solution. Text Res J. 2024 Nov;94(21-22):2392-2405.

[12]Kubota H, Mitani A, Niwano Y, Takeuchi K, Tanaka A, Yamaguchi N, Kawamura Y, Hitomi J. Moraxella species are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ng malodor in laundry.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2 May;78(9):3317-24.

[13]Zinn MK, Singer M, Bockmühl D. Smells Like Teen Spirit-A Model to Generate Laundry-Associated Malodour In Vitro. Microorganisms. 2021 Apr 30;9(5):974.

[14]Callewaert C, De Maeseneire E, Kerckhof FM, Verliefde A, Van de Wiele T, Boon N. Microbial odor profile of polyester and cotton clothes after a fitness session.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4 Nov;80(21):6611-9.

[15]Denawaka CJ, Fowlis IA, Dean JR. Source, impact and removal of malodour from soiled clothing. J Chromatogr A. 2016 Mar 18;1438:216-25.

[16]Van Herreweghen F, Amberg C, Marques R, Callewaert C.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that Lead to Textile Malodour Development. Microorganisms. 2020 Oct 31;8(11):1709.

[17]Díez López C, Van Herreweghen F, De Pessemier B, Minnebo Y, Taelman S, Judge K, Ransley K, Hammond C, Batson M, Stock M, Van Criekinge W, Van de Wiele T, Macmaster A, Callewaert C. Unravelling the hidden side of laundry: malodour, microbiome and pathogenome. BMC Biol. 2025 Feb 10;23(1):40.

[18]Abney SE, Ijaz MK, McKinney J, Gerba CP. Laundry Hygiene and Odor Control: State of the Science.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21 Jun 25;87(14):e0300220.

[19]Lam T, Liu Y, Iuchi F, Huang Y, Du K, Dai Y, Wu J, Lim L, Goo J, Ishida Y, Liu J, Xu J. Impact of antibacterial detergent on used-towel microbiomes at species-level and its effect on malodor control. Imeta. 2023 Jun 5;2(3):e110.

[20]Sennur ALAY, Demet YILMAZ. An Investigation Of Knitted Fabric Performance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Natural And Regenerated Fibre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Design. 2010;1(2):91-95.

[21]Peng, Y., Li, W., Liu, B. et al. Integrated cooling (i-Cool) textile of heat conduction and sweat transportation for personal perspiration management. Nat Commun 12, 6122 (2021).

[22]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weating-and-body-odor/symptoms-causes/syc-20353895

[23]https://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whats-that-smell-common-and-less-common-causes-of-body-od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