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牧羊
没想到,平日里对早八和开会深恶痛绝的年轻人,如今竟然主动开始将旅行清单上的必去景点,替换为一节节“课程”了。
把这种体验玩得最灵活的莫过于泰国清迈,只需花费几十到几百元人民币,就能在旅途中短暂地“重返课堂”。这些在地文化体验课程包括泰拳、泰餐、传统手工、刺绣、咖啡拉花等,甚至还能学泰式按摩。
△泰餐课是最普遍的体验课之一。(图/unsplash)
每日往返于民宿和兴趣班之间的“上课式旅行”并非个例。当部分游客还在追求“特种兵式”的景点效率打卡时,另一群年轻人已经调转方向,用一种更具体验感的方式,重新打开目的地。
“在清迈上泰餐课,难度基本为0。” 从清迈旅行归来,阿崔这样总结她的半日厨艺课。
这是阿崔第一次在旅程中上课。她选择的课程收费每人198元,课程时间从早上8点到下午1点,包含了从酒店接送、逛菜市场到烹饪教学的全套服务。
当地老师会先从酒店接上这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将他们带到当地菜市场中,一一辨认、讲解那些在冬阴功汤和咖喱中拥有灵魂地位的香料和植物。随后,一行人被带到城郊的基地里,最终在一个半开放式的厨房里,尝试亲手复刻出地道的泰国味道。
△老师带着阿崔和同学们来到了当地菜市场。(图/受访者供图)
阿崔回忆道,课堂上所有需要的食材都已清洗、分装完毕。老师会指点大家把香茅切成三段,把豆腐切成小丁,再用石臼把香料捣碎,最后再根据顺序放进锅中。“我们上课就像玩小游戏一样,跟随系统(老师)指示,点一点就完成任务了。“家常烹饪中枯燥、困难的部分被全部略过,只留下最富趣味的环节。”
△每个人面前都已经摆好了食材和工具。(图/受访者供图)
当天的泰餐老师是一位中文流利的泰国人,他不仅教学,还兼任“摄影指导”。“老师很明白我们大部分人不是真的为了提高厨艺来上课的。”阿崔说。
因此,老师时不时会提醒学员们拿着食材或烹饪工具摆出各种姿势:“他全程都在控场,会说‘现在可以摆姿势了’‘现在可以拍照了’,还主动给我朋友拍了好多照片。
△老师先做示范,同学们就可以跟着做。(图/受访者供图)
在清迈,泰餐课非常普遍,它的背后是一套高度成熟的、专为游客打造的体验式产品逻辑。整套流程与其说是在上课,不如说是一场边吃边学的、在当地人家中做客的在地体验。
阿崔上的另一门课——泰拳,则指向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旅行体验。“我一直都想打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泄自己情绪的运动。”平时工作时,阿崔并没有机会接触,而清迈60元一节90分钟的泰拳课,成为了旅行中的惊喜。
和十几个人一起上课的泰餐班不同,她的泰拳课只有4人上课,近乎一对一教学。教练用夹杂着零星中文的英文进行指导。课程从拉伸开始,迅速进入左勾拳、右勾拳、高踢腿的教学和对练环节。
△阿崔和朋友一起上泰拳课。(图/受访者供图)
在90分钟里,大脑被清空,阿崔跟随教练的口令调动全身的肌肉出拳、踢腿,感受汗水浸湿衣服的畅快。“这样出出汗,什么都不用想,感觉身心都变得很舒服。”阿崔说。
另一类更静态的手工兴趣班中,同样能感受到“专注”带来的快感。从2017年到现在,佳佳7次到访清迈,上过5种课程,“手作天堂”清迈是她一站式体验各种各样的手工课程的必去之处。
△根据模板敲出可爱的小象银饰。(图/受访者供图)
锡苏邦寺(银庙)旁的银饰课上,游客可以根据模板自己敲制可爱的大象挂链,也可以DIY戒指、项链;柴迪隆寺附近,参观完欧式和泰式结合的百年老宅,还可以动手制作捕梦网和兰纳纸灯笼。
除了DIY装饰品,onthai社区里,泰国特色的草药球散发着姜黄、柠檬草、皱皮柠檬叶和各种姜类的香气。课程结束后,把亲手做好的草药球带回家,蒸一下,热敷在身体上,还能缓解疲劳酸痛。
佳佳还记得,在onthai社区上扎染课时,老师介绍道,不同颜色染料所使用的草本原料不同。有的会用到香蕉树叶,有的会使用只有某地区才能种植的植物,还有一种古代用于制作印泥的虫子,名为虫漆……
△课堂上,大家晾晒做好的扎染布料。(图/受访者供图)
手工课程极度考验耐心与专注力,却是了解陌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最好切入口。
传统旅行的动线是“酒店—景点—餐厅”,而上课式旅行的动线则增添了“课堂”。
在决定去泰国上体验课前,阿崔的朋友不解地提问:“你们为什么旅行还要去做社会实践?”在朋友看来,体验课就像高中时的“学农”,与常以打卡、美食、享受为标签的旅行不太搭。
但阿崔认为,旅途中的体验课,是一种比打卡更深入,又比久居更松弛的中间选项。
△佳佳和朋友做好的银饰,令她们成就感爆棚。(图/受访者供图)
与人交流是旅途中的兴趣班吸引人的重点,短暂而流动的“弱社交”,是这种课程的常态。泰餐班上,组里11个学员清一色是中国人,年龄大多在25岁上下,以情侣和闺蜜组合为主。泰拳课上,阿崔的同学则是一对中国夫妇。佳佳上的手工兴趣班中,有不同国家的客人,也有学生团体。
据两人的观察,许多“同学”都是城市白领或者学生,他们英语水平过关,大多自由行。他们或许并不满足于纯粹的观光,渴望与当地产生更真实的联结,但又未必有机会或时间去进行一场完全“野生”的冒险。
因此,每天规律地出门“上学”,反而可以像一个“临时本地人”一样,观察清晨的街市,感受城市的脉动。
△也只有上过课,才会留意到不起眼的“皱皮柠檬”是多么有趣。(图/受访者供图)
在这样的氛围中,社交关系也是“丰俭由人”。
想要交朋友的人大可以热情地呼朋引伴,甚至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增加几位旅伴。而更偏好独行的旅人,既能短暂感受人际互动,又不至于被复杂的社交关系所累,保持了旅行的轻松与自由。
至于在旅途中上课和在常驻地上课到底有何不同,阿崔的回答一语中的:“在广州上体验课,总觉得没学会什么就有点不值。但在旅途中上课不需要真的学会什么,体验是最重要的。”
△旅途中的课程,体验最重要。(图/图虫创意)
这或许是“上课式旅行”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它将功利性的学习还原为纯粹的乐趣和体验,让人们轻装上阵,短暂地全身心投入当地的文化氛围中。
在泰国学会做三道菜,并不会让你成为大厨;打90分钟泰拳,也无法让你习得绝世武功。但过程中放下手机认真学习,与身边的当地人密切交流,最后得到的成就感与幸福回忆,值得回味良久。
无需向什么人证明“我去过”,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