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
创新,是之江大地的热词。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体会议发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强音,市委部署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对标创新浙江建设,加快创新温州建设,坚定走好创新发展“华山一条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盆景到风景
加快变“盆景”为“风景”——省委全会报告里有这样一句话。对改革案例如此,对创新案例亦是如此。
有人说,创新可能不是被计划的,但一定是被哺育、引导和催生的。哺育、引导和催生的过程,其实就需要创新从种子长成盆景、从盆景再走向风景。
近年来,温州的创新故事,就串联这样一条“案例就是路径”的红线。
一个会。
一场青科会,连续六年举办,链接的资源、沉淀的思想、点燃的精气神,以科技为支点撬动一座城。
峰会效应持续释放下,温州系统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能级,引育70家高能级创新平台,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第20位。循着顶尖专家的脚步,青年科技人才、高端科技项目纷纷来到温州。

2024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现场
青科会好比一扇未来之窗,让温州展开了关于创新的想象。这颗创新的种子,催绽的不是“一枝独秀”的盆景,而是关于打造创新热带雨林的一种机制、一种制度要素。这正是温州一年又一年将青科会办好的归因所在。
一个港。
中国(温州)数安港建设,在“一港五谷”中具有示范意义:经历“从0到1”,这里已经形成了“数据汇温州、企业聚温州、场景落温州”的磁场效应,成为全国唯一承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全部任务的“大满贯”城市,吸引702家生态企业扎根。

这个“港”,何以无中生有?何以有种生优?它里面有珍藏的好的经验做法,于未来的“创新温州”建设尤为重要、不妨将之作为麻雀,好好解剖解剖,抽丝剥茧、由表及里,既拿起望远镜宏观把握,又拿起显微镜精细剖析也宏观把握,从个性中找到共性的规律,更好指导发展、实现跃迁,点亮创新的星星之火。
一只鹰。
在温州创新的天空,有一只“求是鹰”:自2021年以来,浙江大学与温州开展战略合作,在科创平台建设、创新协同攻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自2021年以来,叶志镇院士领衔的浙大温州研究院,汇聚一批教授、科研PI、行业高管及青年博士来温发展,从学术走到产业上去,从技术走到生产线上去,推动科技成果在温州快速转化落地真正促进地方发展。
从校园到车间,“求是强鹰”成为创新的“时代强鹰”,其背后是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双向奔赴。这条优势互补的校地合作之路,也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数据,指引温州更快、更准地抵达创新发展的彼岸。
这三个案例,就是三个“盆景”。从“盆景”看“风景”,我们既要找到复制路径,把“盆景”变成“风景”,形成满园“春光”;也要打开发展格局,让“风景”中处处是“盆景”。
当前,温州创新态势蓬勃向上,从各大创新平台到各类创新主体,各有各的禀赋,各有各的优势。我们需要从成功案例中找到可行路径,从点到面加以催绽,形成独有的“温州经验”,打造美丽的“温州风景”。当然,这其中一定要把握好平衡点,比如认真厘清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探索与容错之间的关系等等。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美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