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您访问易车国际站
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
最近比亚迪的海外销量数据有点猛,1-7月出口超过55万辆,同比增长130%,很多朋友都好奇到底为什么,今天就跟大家来深挖一下它背后的原因。
比亚迪的海外增长,首先离不开“时间的红利”。2013年比亚迪电动大巴首次进入日本时,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个边缘市场的尝试。但谁也没想到,这些穿梭在东京街头的“电动公交车”,成了比亚迪在日本市场最硬核的广告牌。
在泰国,比亚迪用两年时间交付9万辆车,背后是电动大巴十年运营积累的口碑。当地公交公司发现,比亚迪的电动大巴不仅故障率低,而且充电成本比燃油车节省60%。这种信任逐渐渗透到乘用车市场,当海豚车型在泰国上市时,很多消费者接受度更高。
这种“公共交通先行”的策略,让比亚迪在海外市场避开了与日韩车企的正面竞争。在印尼,比亚迪电动大巴率先进入雅加达的BRT快速公交系统,当地政府甚至将其作为绿色城市建设的标杆项目。当乘用车Atto 3上市时,印尼总统亲自试驾,这种政府背书带来的流量,是传统广告无法比拟的。
其次,产品层面的“适配性”也帮了大忙。它没有把国内车型简单照搬,而是针对不同市场做了调整:日本的立体停车场空间小,就把车顶天线调低;当地妈妈们常担心孩子被锁在车里,就加装了车内感应警报;澳洲用户喜欢座椅通风,即便竞品普遍减配,比亚迪也保留了这个功能。这种“不想当然”的细节,让它在保守的市场里慢慢攒起了口碑——日本上半年销量增长58%,虽然基数不大,但能在本土车企占绝对主导的市场里站稳脚,已经不容易。
不过,亮眼数据背后,有些问题也得看得清。最明显的是“基数效应”。印尼市场上半年销量近2万辆,同比暴涨1142%,看着很惊人,但别忘了去年同期的基数可能还不到2000辆。很多新兴市场刚进入时,只要渠道铺开、产品不出大错,销量都会有一波快速拉升,但这种增长能否持续,得看三五年后的表现。就像刘学亮说的,“前期增长是自然的,一年后才见真章”。
另一个挑战是“品牌认知的天花板”。尽管比亚迪在努力摆脱“便宜”标签,新加坡的海豹卖到100万人民币仍有人买,但多数市场里,中国品牌的“性价比”印象还没完全扭转。在尼泊尔,比亚迪车型售价比国内高不少,可当地消费者选择它,更多还是因为“同样预算能买到配置更高的车”,而非像对待丰田、本田那样,带着对品牌积淀的认可。这种认知差,不是靠一两款车就能改变的。
还有本地化的“深水区”要闯。现在比亚迪在海外多是“出口+散点合作”模式,真正的本地化生产才刚起步。对比丰田“地产地销”的模式,差距很明显——丰田在泰国扎根65年,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售后,形成了密不透风的本地网络。而比亚迪在亚太的110多个市场里,很多还依赖进口,一旦遇到贸易壁垒或物流波动,很容易受影响。比如印度市场,因为政策限制,至今只能靠电动大巴“曲线渗透”,乘用车进展缓慢。当然,能在短短几年里把海外销量做到这个规模,比亚迪的打法已经跑通了逻辑,我相信,只要比亚迪能保持这种发展态势,未来肯定能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的来说,比亚迪上半年海外销量增速猛增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在全球市场的长跑里,一时的速度不算什么,能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既能低头修路,也能抬头看路的玩家。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