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新闻>正文

京华锐评:大国智造 未来已来

2025-08-2013:38:10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x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8月17日下午,全球瞩目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闭幕。从最早的“举办即成功”,到后来的“完赛即成功”,再到现在的“事实很成功”,新时代的“大国智造”如同100米决赛中奔跑的人形机器人一样,健步如飞,铿锵向前。正如人形机器人史上首个“百米飞人”的颁奖嘉宾、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和亦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站长王小节感叹的,在4个月前的亦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中,大多数的机器人还在蹒跚学步、踽踽前行,而4个月之后,他们已经大步流星、信心满满。难怪会有网友说,人形机器人超过人类“百米飞人”就在眼前。奔跑向前的人形机器人,正是新时代“大国智造”潜力迸发、阔步前行的一个缩影。

产业领跑,展示了大国智造的全新时代。1982年,当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中国首台工业机器人问世时,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和电子行业的自动化生产线早已成为常态。四十多年拼搏不止,奋斗不息。当时间来到2025年,国产人形机器人矩阵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舞台上,凭借高精度协同舞姿惊艳世界之时,我国机器人产业成功跻身全球“智造”的舞台中央。落后,追赶,跟跑,超越,领跑,背后是国家对科技产业前所未有的重视。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而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目标。随之,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高端芯片、商业航天、量子通信、生命科技等产业拔地而起、拔节生长。

正如人类是一切科技的最终检验者,人形机器人未来也将是各种“智造”技术的重要“试金石”。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突破,集中展现了大国智造的最新成果,带领整个行业进入了全新时代。

自信包容,代表了大国首都的开放姿态。千年古都,科创中心,从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到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北京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张开双手、拥抱世界。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正是北京搭好台、全球来唱戏——16个国家的280支顶尖机器人队伍齐聚“冰丝带”,围绕26个赛项展开487场激烈比拼。从国际参与、技术共享、产业协作到文化融合,北京以包容的姿态汇聚全球创新力量,展现了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吸引力与领导力。

此前,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机器人赛事,而具有如此巨大规模和开放程度,尚属首次。这不是一场节目,更不是一个秀场,是真正对标奥运会的综合赛事,从这场比赛开始,北京“三奥之城”的序章已然奏响。

在本届运动会上,中国企业提供了机器人硬件、开放了算法,参赛团队开放了接口与国际标准接轨。尤其在“冰丝带”新建完成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足球赛训练场馆“熊猫眼”和机器人的赛训基地,赛后面向全球的机器人团队开放,成为永久赛训和测试场地,一个面向全球机器人的交流平台正在加速形成。

这也正是运动会组织者的初衷,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力实践,要为全世界的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提供竞技、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全球机器人前沿科技进步,为全人类创造福祉。

和合美美,孕育着人机共生的崭新未来。从可爱卖萌的“小巨人”到挥舞拳击手套的搏击手,从运送行李的“好帮手”到分拣药片的“精细活”,天工Ultra自主避障奔跑、宇树H1无指令协同搬运、服务机器人通过表情调整应答策略,这场运动会的众多比赛项目都在不断提醒着我们:和合共生,未来已来。

机器人融入人类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不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帮手、伙伴和朋友,甚至是特殊环境中的“救命恩人”。北京通过这场盛会,向世界传递了“共生而非替代”的发展哲学,也再一次清晰表达了科技进步的人文边界。

无怪乎许多专家把2025年定义为“人形机器人元年”,就像本届运动会的主题“智竞向未来”一样,描绘出“世界眼光下的未来图景”。这不仅仅是一届体育赛事,更是对于具身智能发展里程碑的宣告和呼号,在这一刻,全世界走到一起,共同见证历史、迎接未来!

来源:总台北京总站

责任编辑:冯莉(EN015)
关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