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经被通缉、被批评,但他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竟然还会被投诉抽烟。事情是这样的:绍兴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打卡墙,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墙画不妥,称其“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
图源:大象新闻
吸烟有害健康大家都知道,公共场合禁止吸烟也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然而,拿着现代文明规范去检视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无异于“用今朝的剑斩前朝的官”。如此上纲上线、因噎废食,不过是借着“公共场合禁止吸烟”的道德正确,把自己立在道德高地,进而绑架历史人物、绑架景区规划、绑架社会舆论,这样的行为逻辑实在经不起推敲。
细看这幅墙画,鲁迅眉头紧缩目光深邃,手中的烟缓缓燃烧犹如思绪不断延伸,一个性格刚强、忧国忧民、富有民族气节的思想家形象跃然纸上。看到这幅墙画,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鲁迅思想之深刻、笔触之犀利、爱国之热切,而非误导公众吸烟。我们不赞同投诉鲁迅吸烟,正如我们不会把“举杯邀明月”的豁达解读为宣扬酗酒,不会把“精忠报国”的教诲理解为提倡文身。断章取义、捕风捉影,看似正义的投诉,显露的是以公共利益之名达成自身意愿的狡黠,反映的是动辄以举报裹挟舆论和公共资源的不正之风。
我们无意为公共场合吸烟的行为辩解,而是要纠正动不动将个人诉求上升到公共规则的任性思维模式,制止挥舞道德大棒吹毛求疵的不良行为习惯。发起投诉的孙女士表示,自己是一名控烟志愿者,平时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的话题。公共场所禁烟该不该宣传?当然应该,从公共健康的角度看,孙女士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宣传禁烟,不是靠哗众取宠地批判鲁迅,不能够吹毛求疵地绑架创作,而是靠景区管理人员的提醒制止、日常生活中的科普倡导。培养文明的社会风气终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应明白,道德只能用于自律而非他律,逞一己之快诉诸投诉举报,恐怕只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便宜行事、率性而为。
鲁迅曾经写道:“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表面上好像恐怕于自己不便,其实是恐怕于自己不利,但所设的口实,却往往见得极其公正而且堂皇。”一向通透、清醒的鲁迅,面对今日之投诉,想必只会泰然自若,一笑而过。
撰文 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