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当前,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反常性、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安全风险的关联性、耦合性越来越突出,抢险救援面临的极端情形、复杂程度越来越严峻。如果认不出风险的苗头、看不到隐患的痕迹、把不准转移的先机、越不过救援的阻碍,就无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科技是破题的突破口,也是解题的“加速器”,要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用创新推动发展、以问题倒逼提升,切实发挥好科技引领变革、催生战力、筑牢防线的作用。
以科技赋能破解经验主义问题。有的地方在防汛救灾工作中,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甚至主观臆断不会有超常规灾害,导致群众没有被提前转移。要跳出经验主义的陷阱,可以依靠科技手段,描绘出实打实的“风险图像”。例如,广东省三防办、省应急管理厅在应对台风“韦帕”过程中,紧急调派翼龙应急型无人机,执行台风过境前的预警侦察、过境后灾情侦察与应急指挥通信保障任务,为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提前部署防御力量、科学制定防洪排涝应对方案等提供了依据。再如,对于养老院、学校等特殊场所,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对风险进行全面客观评估,对预案进行信息化升级,实现一键获取。
以科技赋能弥补监测盲区。公路桥梁坍塌、屋后山体滑坡、漂流遭遇洪水……分析汛期强降雨导致的事故灾害,监测不到位是重要原因。监测缺失的盲区,在风险不断积聚的情况下,有可能变成灾区。人工巡查监测难免出现盲区、漏洞、预警滞后等问题,更何况有些隐患仅凭肉眼难以察觉。如何把被动防御变成主动预警?需要为风险监测装上“智慧引擎”,不断提升防御能力,加强科技应用,重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主动智防”。如,针对农村地质灾害多发的实际,推动农村智慧技防网络迭代升级,借助无人机、智慧安防设施等,在道路盲区、房屋周边等重点区域建立预警系统,最大限度消除风险盲区,筑起一道智慧安全屏障。
以科技赋能提升救援能力。近年来,极端灾害事故导致的断路、断网、断电等问题,让应急救援行动难以顺利推进。原始林区雷击火、大型储罐爆炸、超高层建筑火灾等,一个个应急救援难题急需以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战法等予以攻克,而每一个“新”都离不开科技赋能。今年“应急使命·2025”演习中,一系列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战法得到检验,推动以新质救援能力应对极端灾害事故。要进一步深化转化演习成果,加快培育应急救援新质战斗力。当前,已有地方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救援现场全景掌控能力,为科学调度提供强力支撑。要优先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应急救援向信息化、数字化、无人化大步迈进。
当前,在以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过程中,在技术、制度、成果转化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堵点。对此,各地应强化科技攻关,解决安全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重特大火灾预防、极端灾害应急救援等关键技术研发,通过优先项目立项、补助研发经费、布局科技创新平台等举措,持续强化科技支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各类安全重点场景的转化应用,实现安全防控灵活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有力破解影响安全科技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持续深化“科技安全+”模式,构建起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安全防护体系,以科技创新赋能安全发展。着力培养具备良好数智能力的高素质应急管理人才,在一线培养和锻炼,提升其在先进装备使用、救援方案优化等方面的能力。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作者:王建苗
编辑:姜雯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