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朔州平鲁区的长城脚下,坐落着一个名叫“败虎”的古村落。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在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九月曾见证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俺答封贡”。
“俺答封贡”这个议题,曾引起明廷的激烈讨论。首辅大臣高拱创新性提出廷议票决制,令具备议政资格的大臣集体投票表决,隆庆帝则作为裁决者见证全程,成为明朝政治决策中罕见的尝试。
▲山西朔州平鲁区境内明外长城城堡遗址。(图片来源:朔州市人民政府)
明朝时“败虎村”(当时称为“败虎堡”)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军事要塞,十六世纪中的明长城见证着文明形态的深刻变迁:军事要塞转型为经济文化枢纽,游牧与农耕文明从对抗走向交融共生。
▲方逢时像。(图片来源:宜兴市岳飞思想研究会)
促成这一历史性转折的关键人物方逢时却鲜为人知——这位湖北嘉鱼籍官员在隆庆四年(1570年)以文臣之身临危受命出任大同巡抚,凭借战略眼光与政治智慧,抓住历史契机推动“隆庆和议”,结束了持续数十年的北疆战火,成功将军事堡垒转化为民族交流平台,开创了持续六十余年“边民始知有生之乐”的和平局面。
(一)从拒贡到和议,
明朝与蒙古诸部关系急需改善
明朝与蒙古诸部的朝贡互市始于永乐年间。这种体系兼具政治象征意义与经贸实质:蒙古各部首领向明廷朝觐献礼,朝廷则以赏赐回馈,同时在长城沿线开设茶马互市,以丝绸茶叶交换草原的牲畜毛皮。这种经济纽带对游牧民族尤为重要。
然而弘治年间互市断绝,蒙古各部落为获取物资频繁南下袭扰,长城沿线战事陡增。
▲明朝(1449年)疆域地图。(图片来源:中国疆域历史地图集)
到嘉靖时期,蒙古首领俺答汗在军事袭扰的同时,多次请求重开互市。但明廷 “已读不回”的态度,使双方陷入长期军事对峙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双方均有改善关系的现实需求。当这盘僵局延续到隆庆年间,方逢时经过半生锤炼,终于等到了扭转乾坤的时刻。
(二)普通家庭纠纷,
撬动了历史的进程
历史的转折,终于在隆庆四年来临了。当时,方逢时刚刚到任大同巡抚半年。
▲日出时分的大同古城。(资料图)
隆庆四年(1570年)秋,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纠纷却撬动了历史进程。
俺答汗强占其孙把汉那吉之妻,导致把汉那吉一怒之下降明。这个看似普通的事件,却在方逢时手中演变为改写历史的契机。
不同于常规的“解送京师”或“拒之门外”处置方式,方逢时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意识到这是打破双方僵局的关键。
《明史》载:“隆庆四年,俺答之孙把汉那吉率其属阿力哥等十人来降。大同巡抚方逢时受之,以告总督。”
当方逢时得知蒙古贵族把汉那吉归降后,立即向宣大山西总督王崇古通报,二人都意识到这是改善边疆形势的重大机遇。
▲徐显卿宦迹图之皇极侍班。作者/(明)余士、吴钺,现藏故宫博物院。(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王崇古与方逢时向朝廷提出策略:若俺答汗索要孙子,便要求其交出叛逃的白莲教徒赵全等人以换人;若其武力威胁,则以处决人质施压;若其放弃索要,则扶持把汉那吉分化其势力。
朝廷接到奏报后引发激烈争议,御史饶仁侃、武尚贤、叶梦熊皆言敌情叵测,兵部尚书郭乾犹豫不决,但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力排众议支持方逢时和王崇古。
与此同时,俺答汗获悉孙子把汉那吉归降明朝后,初拟武力夺回。得知明朝厚待其孙后转为和谈意向,双方最终达成交换以赵全为首的十名逃人头目的协议。
把汉那吉归部次日,俺答汗即遣使致谢,并正式提出封贡互市请求。
(三)罕见“封贡票决”,
达成了封贡及互市
面对俺答汗的友好示意,方逢时和王崇古都觉得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明朝前期疆域全图。(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二人随即向朝廷建议:对主动归附的把汉那吉,应授予官职、提供优厚待遇,以此向蒙古首领俺答汗示好。
王崇古随即呈递《确议封贡事宜疏》,系统阐述接受封贡的合理性,详细拟定封号官职、贡额周期、互市条例等八项实施细则。由此引发了“封贡票决”。
对于封贡互市,虽然方逢时与王崇古竭力主张推行,但朝堂上反对声浪高涨。
▲高拱、张居正剧照图。(图片来源:《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截图)
真正支持此策的自然是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等人。时任内阁大学士的高拱见反对者声势浩大,若强行推动必遭群起攻讦,便使出一招迂回战术:他提议召集朝廷官员公开投票表决。
“老谋深算”的高拱算准票数会陷入僵局,当争议被推给皇帝裁定时,隆庆帝又会将决策权转回内阁,真正掌权的高拱与张居正便顺理成章拍板定案。
▲张居正像。(图片来源:国家典籍博物馆)
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支持下,加上方逢时及王崇古的运作,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成功把握了把汉那吉与俺答汗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达成了封贡及互市。
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明朝批准王崇古的请求,将鞑靼俺答汗封以顺义王,开放十一处作为边境贸易场所,蒙古其他各部的首领都授予都督指挥千户等职衔,赐绯蟒衣一件,彩币八件。
“俺答封贡”的事情确定下来后,边疆的各族民众开始和平共处。这一著名历史事件,史称“隆庆和议”。
(四)化干戈为玉帛,
万里商道重现繁荣
“俺答封贡”是用经济互补处理政治分歧的典范,标志着北部边疆农牧经济一体化日渐形成。
▲互市的繁荣,贸易种类日益丰富。(图片来源:晋商博物馆)
明代是茶马贸易的黄金时代。茶马互换发挥了双方的经济互补性,使西部各族经济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和议后,明朝北部边境安定,军费缩减,农业恢复发展。明朝得以整顿内政并推行“一条鞭法”财税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促使万历初期重现繁荣。
同时,通过定期互市恢复经济联系,右翼蒙古成为贸易中转站,带动整个蒙古地区经济发展。
和平的实现彻底改变了边塞生活。曾经剑拔弩张的军事堡垒转型为商贸驿站,山西商人沿着“西口古道”将茶叶、布匹运往蒙古高原,换回皮毛牲畜。
败虎堡旁曾立有方逢时手书“永宁碑”,寄托着对长治久安的期盼。
▲互市图,“繁荣富庶,不下江南”。(图片来源:晋商博物馆)
和议带来的和平使边境贸易额激增数十倍,贯通欧亚的万里商道重现繁荣。
清代思想家魏源评价:“不仅息明朝边塞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
(作者单位:湖北省嘉鱼县委统战部)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一位公主的双城故事:红妆西行化身绿度母
努尔哈赤崛起的“文治”之路
从一幅传世名画看唐代皇家求亲仪式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