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大报复,说来就来。直接三板斧落下,节奏有点狠,像掀桌子。8月中下旬这几天,安全系统、情报系统、外交安全圈,接连响雷。有人下台,有人失去通行证,有人家门口被敲。
先看第一宗。8月22日,五角大楼宣布,国防情报局局长、陆军中将杰弗里·克鲁斯被解职。这个位置不小,牵着美国军事情报的中枢。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发话,白宫和五角大楼都给了极简说明,不谈缘由。国防情报局的发言人补了一句,副局长克里斯汀·博丁即刻出任代理。国会那边有人点了灯,说他们拿到的理由是缺乏信任。谁的信任?这就不用翻译了。
6月那次美军为以色列站台,对伊朗福尔多、纳坦兹、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来了一次秘密闪击。参联会主席凯恩披露,出动了125架以上军机,B-2隐轰也在列。这么大阵仗,按理说效果应该炸裂。可一日半后,国防情报局给出初步评估,认为打击效果有限,只能让伊朗核计划推迟几个月。这个判断,没有跟特朗普口径合拍。
特朗普当时把战果说得很满,提到设施被几乎摧毁,还抛出一个更戏剧化的说法——轰炸前美伊做了某种协调,美军先打伊朗核设施,伊朗随后打美军在中东的一个基地,双方各取所需。问题来了,情报系统的初评一曝光,气氛就变了。泄露之争、可信度之争,叠在一起。赫格塞斯后来也踩了刹车,说那份报告只花了一天半,没与情报界广泛协调,信心很低。现在回看,这些铺垫像是风暴前的一道闪电。到了8月,克鲁斯下台,故事走向清晰了。
第二宗,刀锋指向情报系统的老问题——2016年的俄罗斯。媒体披露,特朗普团队刚刚动手,清退了中情局里一位资历极深的俄罗斯问题女性分析师。她在情报系统耕了二十多年,关键站位是在2016年,担任负责俄罗斯与欧亚事务的首席情报官,参与主导那份著名的评估报告,结论指向俄罗斯干预美国总统选举,并且让特朗普得益。
拜登执政时,她回了中情局,职级还更高,继续分管俄苏方向。今年8月19日,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把她的安全许可吊销了,还不只她,一个名单上连同现任和前任官员共36人。理由用词很重,提到违背誓言。对情报官来说,安全许可就是饭碗,也是进门证。没有它,基本告别一线岗位,名誉也会挨一刀。
7月,新任中情局局长约翰·拉特克利夫把内部对2016年那份俄罗斯评估的审查拿到台面,直指专业手法不严谨、时间压得太紧、机构高层介入太深。几乎同一时间,国家情报总监还解密了一份更早的众议院情报委审查文件,里面夹着截获信息的原文片段和人力来源描述。中情局内部有人反对公开,但文件还是亮了相。
往前翻,还有两条线。一条指向前任中情局局长约翰·布伦南,涉嫌对国会说谎。另一条牵到前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司法部盯上了他5月里一则社媒帖文,认为含有威胁意味。这些名字摆在一起,像一张老清单。有人会说,这是拨乱反正;也有人会说,这是秋后算账。
第三宗,8月22日清早,联邦调查局特工现身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博尔顿在马里兰的住所。现场有目击细节,特工在门廊与人交谈,至少四人进入屋内,从车里拎包进屋,没见拎出物品。与此同时,华盛顿的办公室也被搜查。司法部重启了对博尔顿2020年那本书是否涉密的调查,范围不止一本书,其他可能的泄密也在追。
副总统万斯很快在电视采访里回应,承认书籍涉密是动因之一,但强调对博尔顿的担忧更广,否认政治动机,说是依法取证。当天,博尔顿没被拘留,也没被起诉。他对媒体说自己事先不知情。
博尔顿,华盛顿出了名的鹰派。中东、拉美、东欧,他的影子不少。外界也常把他和孟晚舟事件的决策链联系在一起。这些年他已经和特朗普走到对立面。2020年他就出书揭白宫细节,措辞犀利。司法部早就对那本书动过手。去年年初他又出了一本,直接评价特朗普不适任。特朗普今年宣誓就职后,第一波就把他的安保待遇和涉密许可拿掉。现在FBI上门,算是这条线的升级。
把这三宗放在一张时间轴上,节拍很密。6月的伊朗空袭评估,引爆权威与权力的碰撞;8月中旬的大清理,直抵2016年的老疙瘩;8月22日的搜查,把矛盾拉到门口。这还叠加了一个背景,去年的那场枪击险情,把特朗普阵营的防卫心态拉满。此刻翻身,很多事自然会往强硬的方向走。
有人冷嘲,有人叫好。情报系统里不乏担忧的声音。比尔·伯恩斯在8月20日那封公开信里用了一个画面,说如果情报分析师看到对手这样折腾自己,早就开一瓶波本看戏了。他还扯到更远的地方,说听见某些地方碰杯的声音。这段话传出来,华府立刻又吵起来。
回信任与专业的边界怎么划。情报系统给出的是初评,时间短、样本少,本就有误差带。领导层希望的是统一口径、快速响应。两者碰撞,克鲁斯的下台给出了一种答案,往后还有谁敢在一日半里给出看上去不讨喜的初评?
吊销安全许可不是小事,它不只影响岗位,还牵动职业名誉和后续生活。2016年的争论太深,像一条裂缝穿过两届、三届政府。现在按下去,短期内会让高层获得掌控感,但也会逼着更多人选择沉默或站队。
FBI上门搜查,程序上有司法部授权,现场也有基本规范。可在当下的舆论场里,不论怎么解释,都会被打上标签。有人会说这叫依法办事,有人会说这叫报复。
美国政治在进入更粗砺的阶段,名单式的人事调整、象征性很强的执法动作、强人对抗强人,这些元素叠在一起,让很多人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熟悉在于美国政治一向硬碰硬,陌生在于这次硬的不再是政策与政策,而是人和人。
这一轮看迹象,不会很快收手。特朗普阵营的逻辑很直接,先把身边和对面的不信任挪开,再去处理外部议题。比如俄乌冲突,比如对伊政策。要推动这些,内部的阻力得降到最小。清单还长,动作还会有。这三宗事,离我们看似很远,其实很近。一旦大国政治走向更对立、更情绪化,全球市场、能源价格、产业链稳定,都会跟着打喷嚏。对每一张餐桌、每一张工资单,最后都会有回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