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毕节革命的种子
不得不提
“草原艺术研究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3年冬,共产党员林青、缪正元与进步教师秦天真等筹备策划,在毕节城内女子小学(今毕节二小)创办了“草原艺术研究社”。
草原意味着辽阔、坦荡、丰厚,象征了远大的革命理想。繁荣的青草,意味着生生不息的革命力量。这是中共毕节支部领导的第一个群众团体组织。
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
老毕节人还曾记得“大横街”吗?就是如今的中华南路,有一座独具特色的殿宇——陕西会馆,又称“陕西庙”或“春秋祠”。
陕西会馆
在当时,陕西会馆地处繁华地带,场地宽敞,有戏楼作舞台,有庙宇作掩护,这里成为了林青等共产党员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之一,尤其在1934年1月中共毕节支部成立后,草原艺术研究社的主要革命活动也在此开展。
陕西会馆
他们通过绘画、话剧、歌咏、读书等艺术形式广泛传播马列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主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骨干,团结了进步力量,熊熊的革命烈火燃遍了毕节山城。
草原艺术研究社简介
很快,他们的演出得到了广大进步教师、学生、社会青年的踊跃支持,就连当时深受封建家庭约束的女青年也有20多人毅然走出家门,参加到草原艺术研究社里来,社员发展到200多人。
陕西会馆
1934年2月中旬,正值春节,林青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在陕西会馆举行了一次持续三天的大规模公演,许多学生教师、民众,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提着取暖的竹编烘笼,围坐着挤满了陕西会馆,热热闹闹,盛况空前。
草原艺术研究社社歌
每次演出,歌咏组首先合唱《国际歌》,再唱《草原艺术研究社社歌》《马赛曲》等歌曲,戏剧组接着演出《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火的跳舞》等话剧,这些剧目深刻揭示了旧中国的社会矛盾,激发青年们学习、宣传马列主义,走向社会、走向光明,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但“草原社”的一系列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和恐慌。1934年端午节前后,为了躲避敌人的抓捕,保存革命力量,主要骨干成员向安顺、贵阳等地转移,将革命的种子撒到贵州高原更广阔的大地。
“草原社”在毕节进行革命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激发了毕节人民抗日救国的热情,还发展了进步力量,让更多有志青年走上了党领导的革命道路,为贵州的党组织建设和革命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