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师武,贵州毕节人,知名爱国民主人士,统一战线工作的杰出代表。
1909年,孙师武出生于毕节市小坝镇汉屯村白果湾的望族家庭。从小在家乡就读私塾,后考入县城模范小学,毕业后考入贵阳模范中学就读初、高中。
▲孙师武
在校期间,结识了在贵阳读书的秦天真、徐健生、王锡祯等一批思想进步、寻求革命真理的毕节同学。他们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清醒地认识到贵州军阀和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从此投入到了救国救民的革命洪流中。
九一八事变后,贵阳各校的学生不愿当亡国奴,纷纷上街游行宣传抗日救国。孙师武同秦天真、徐健生等人冲锋在前,带队组建了“贵州学生抗日救国团”,领导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向国民党当局请愿救国,喊出了“惩办奸商,捣毁日货”的口号。
1933年冬,林青同缪正元一起从上海回毕节开展党的工作。孙师武放寒假从贵阳回家,结识了林青、缪正元。参与党的外围组织“草原艺术研究社”的活动,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宣传,为毕节党支部的开展活动奠定了群众基础。孙师武除参加一些剧目排演和宣传活动外,还具体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从此,孙师武把自己和贵州地下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工作。
▲草原艺术研究社活动地点陕西庙
1934年末至1935年7月,他一直跟随林青等人从事中共贵州省工委机关工作。其间结识了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邓止戈、刘茂隆及许多革命志士,主动解决党的活动经费,为开会站岗放哨,全力保护共产党人的安全。
1935年贵阳“七•一九”事件中,林青被捕,共产党员需分散隐藏活动。根据中共贵州省工委的安排,孙师武等人以报考广西大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在广西求学期间,孙师武肩负两个任务:一是以学生身份作掩护为贵州地下党建立一个联络站,危急时刻退可守进可攻;二是为贵州地下党送出联络信件。
▲1985年,秦天真、徐健生看望孙师武(中)
西安事变后,孙师武遵照中共贵州省工委的指示,回到家乡毕节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与邱在先等人共同开办“群益书店”,常年秘密采购革命书刊,后来孙师武又牵头共同出资创办“七月文具用品社”,两店共同推销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和革命主张,引导和启发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38年10月,孙师武同其侄孙煊创办了贵州唯一的抗大式学校“邻里小学”(今青龙街道“邻里小学”),孙师武任校长,孙煊任教导主任,先后邀请一批地下党员任教,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一方面掩护地下党的活动,一方面为地方教育作贡献,从根本上保护了毕节地下党的革命活动。
▲邻里小学
因长期和共产党合作共事,孙师武也成了国民党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1940年12月,他被国民党反动当局以“共产党犯罪嫌疑”逮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守口如瓶,没有供出任何一名中共党员,没有吐露半句不利于党、不利于革命的话语。被释放后,孙师武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凭借自己特殊的身份帮助联络、转移地下党员。
1941年,在孙师武结婚后的第七天,国民党当局再次逮捕了他,转送到贵阳监狱接受国民党特务的审讯。敌人以他和秦天真、徐健生等共产党员关系密切为由,强硬逼迫他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
“我哪有资格加入共产党!”孙师武铿锵地回答道。
敌人用尽了各种恶毒的手段,始终无法从孙师武的口中得到丝毫有用的信息。眼见无用,敌人以“政治犯”罪名把孙师武移送到重庆武云山集中营囚禁。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孙师武才获得释放,解放后,孙师武长期从教。他一生都没有入党,但他是毕节的骄傲,是我们心目中最纯粹的共产党人。
▲老年的孙师武(图片源于网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