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文化中国行
冬日,再逢茅井

有些地方,去与不去一个样,去了也没啥印象;有些地方,却是去了还想再去,回来又让人牵肠挂肚——譬如茅井。

其实去年已去过茅井两次。一次是烟花三月,在烟雨蒙蒙中寻幽探秘,流连忘返;一次是盛夏之际,在菡萏怒放时赏荷之丰韵,品莲之芳香。每去一次,总有不同的感受。

于是,在这个难得阳光灿烂的冬日,携几位好友驱车前往茅井,看看曾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秀美之地,在冬日阳光下会是何等景象。

去茅井必经白云潭大桥。站在桥上远眺,隽水河美不胜收,让人心驰神往。绿色的菜畦,赭红的河岸,墨绿的丛林,馒头状的山包,阳光在山坡上洒下鎏金般的光泽。雄鹰掠过碧空,自由翱翔,哨声清越。在这深秋初冬时节,风霜像是一位高明的调色师,将万物点染得斑斓绚丽。这丰富的色彩肌理,既张扬着青春的烂漫,又沉淀着岁月的悠长。冬日暖阳下,全无“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惆怅,倒是有一番“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

一路颠簸。前往茅井的路上,车辆如梭,尘土飞扬——筑桥铺路的建设者们正在争分夺秒。抵达茅井,四处寻找往昔的记忆。古朴老屋和池塘依旧,只是夏日里那青翠欲滴的满塘荷叶、娉婷粉嫩的荷花、清香四溢的莲蓬俱已无踪。只有满塘褐黄、枯槁的茎干仍倔强挺立,依稀可辨旧时的风姿。那一塘残荷,此时已褪尽丰腴,奉献完春华秋实,正把秋的肃杀和冬的哀婉,在暖阳下尽数散发,随风飞扬。她们犹如慈母,在灰褐色的襁褓下,默默孕育来年春的青涩、夏的绚烂。

古桥古柳依然是茅井的象征。小桥流水依旧,古柳仍守桥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默默守护,只为曾经的承诺。只是那古桥,卸去了繁花绿草和绿水环绕的装扮,只剩下嶙峋石块的肌理。几条绿意尚存的藤蔓,在桥身上随风飘摇。桥下溪水,清浅透亮,如村妇洗尽铅华的素颜。少了绿叶繁花的羁绊,古桥显得更加洒脱,拱形的桥洞恰似一条通往未来的时光隧道。

牛在田塍边悠然地吃草。阳光落在牛的身上,勾勒出一圈嶙峋的轮廓,衬得牛影巍然。牛铃叮叮咚咚,遥远绵长。还是那首宁静悠然的田园牧歌,在冬日余晖下,仿若岁月的意境,在风中洒落一地旧时光。

村头池塘旁两棵古老的枫香树,青枝茂叶已被凛冽的秋风扫尽。而枫香树伟岸挺拔的躯干和屈曲盘绕的枝柯,倒映水面,光与影层层叠叠,绘就一幅绝妙丹青。此时,它已不是单纯的树了,更像一位午睡后正恹恹梳妆的新妇,或是一位正在望夫归来临水照花的村姑。

枫香树旁有一块巨大的石碾,因年代久远,碾槽内已杂草丛生。我仿佛看见一位村夫正赶着一头蒙着眼睛的牛,牛拖着一架沉重的石碾子,围着碾槽“轰隆轰隆”地转着,一位村妇在一旁默默添着碾料。无数与世无争的先民,就这样默默地碾过寒来暑往,碾过酸甜苦辣,碾过生老病死,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从诗词歌赋里缓缓走来,从烽火狼烟里缓缓走来。走过风霜雨雪,走过四季轮回,走向新的世纪。

冬日暖阳似一罐温补的老汤,暖身又暖心,令人满足。古朴美丽的茅井不曾令我“来时花溅泪,去时鸟惊心”,但是请等着我,美丽的茅井。明年,我必定还要来!

(舒浩武,湖北省作协会员、咸宁市作协常务理事,已出版散文集《穿过岁月的河流》等)

媒体矩阵:
友情链接:
京ICP备09064830号-18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01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010-63807351 | 举报邮箱:cj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