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数据库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
党员教育数据库
读书会社交平台
新华文摘
“新青年”系列短片
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丨日本投降后,他代表中国参加东京审判
中国之城丨阿尔山:被绿色浸透的“袖珍之城”
在党的历史上,焦裕禄是一个熠熠生辉的精神坐标,承载着人民对好干部的期待,也诠释了对奋斗者的礼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党员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并语重心长地指出:“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既要靠党员干部的政治忠诚,更要靠完善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内法规制定力度之大、出台数量之多、制度权威之高、治理效能之好前所未有,党的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出了一系列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这些重大创新理论,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将我们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联系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2023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用“十三个坚持”集中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六个必须坚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我们要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意蕴,把“六个必须坚持”学习领悟好、坚持运用好。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面对这一光荣历史使命和严峻现实考验,迫切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伟大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实现了中国科技实力一次次的历史性跨越,也孕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质的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在这个信息洪流奔腾不息的时代,书籍像一座静谧的灯塔,为我们的心灵点亮明灯,又如一片无垠的星海,等待求知者去探寻。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与历史、与世界的对话。阅读更是一种力量,它能启迪智慧、塑造品格、引领人生。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回应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深入推进对党的建设的研究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促进执纪执法贯通,有效衔接司法,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为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在党的建设和党性教育当中,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吹冲锋号。作为改革开放的战略支点,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处于封关运作的决战阶段,其建设成效不仅关乎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巩固与深化,更是检验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试金石”。
创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为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结合”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意义、增强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的思想自觉提供了权威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从世界观高度指明“新形势下作风建设为什么抓”,在方法论层面解答“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怎么抓”,以实践论维度明确“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学深悟透这一重要论述,需要从世界观、方法论、实践论三个维度深刻把握。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地位,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学习与学理阐释的重要任务。
广博的中华大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持久的文化发展优势,是新时代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课题。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实现这一转化,需要从教育、科技、人才、制度四个方面着力,推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提供坚实支撑。
从历史逻辑和时代价值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性质分析和战略研判,既源于其对日本侵华战争本质的深刻洞察,又根植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这一认知是正确二战史观形成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正确二战史观又以国际视野对这一认知进行深化拓展,将其升华为“侵略非法化”“多边协作”等普遍历史准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为捍卫历史正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实支柱,为构建更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格局提供历史镜鉴与现实路径。
企业家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关键参与者、国家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中流砥柱,应当深刻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树立拥党爱国、居安思危、创新突破、与时俱进的企业家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肩负企业社会责任,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为造福国家、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贡献力量。
当今,农业数智化作为“数字化土壤孕育智能化果实”的融合创新范式,正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智化”双轮驱动重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要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遵循,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必由之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塑区域竞争优势、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路径。新质生产力的生命力在于深深植根于特定区域的独特土壤,与当地的资源禀赋、历史积淀、现实条件和未来潜力紧密结合。
中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不仅正面回应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经济全球化遭遇的“逆全球化”和“碎片化”等挑战,而且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实现划时代的转变。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以历史发展、理论脉络和实践价值的科学视野,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科学论断,牢固树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加快建成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的实践新篇,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审视,文化创造与人的存在、实践活动、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彰显着人作为文化主体的核心地位与能动作用,为阐释“文化创造核心在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犹如定海神针般矗立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坐标系中。这一领导地位的形成,既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结晶。在知识体系建构的宏大工程中,党的领导是具体的,是贯穿于方向引领、制度设计、实践推进全过程的核心要素,为知识体系注入鲜明的政治灵魂和行动遵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刻阐释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强调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发展理念逻辑契合,是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将“耐心”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考量,彰显了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立足大历史观,尊重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着眼长远目标,从容不迫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定力和战略谋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扎根中国大地、借鉴国际经验,深度阐释中国本土教育与借鉴国际教育经验的逻辑理路,科学揭示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实践路径,为在十年间全面布局、高位推进建成教育强国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提供实践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理论纲领,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品格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魂脉”“根脉”的辩证统一,构建了意识形态安全发展的文化根基,为意识形态安全发展提供了现实价值指向。
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铸牢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声版)
中国理论网2025年征稿启事
《大学该怎么读》对新闻后备军的五点启示
地方文化数智化转型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智能互联网驱动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实践探索
以人工智能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以文化铸魂赋能铁路现代化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正确处理“五对关系”
心系国家 湛沉学术——访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郭湛教授
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本遵循
深化作风建设 筑牢健康根基
东湖评论:抗洪精神赋能马者村,“山水灾”蝶变“山水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