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女孩的 “沉默战争”:那些被忽视的信号,藏着怎样的求救?-华龙网

17岁女孩的 “沉默战争”:那些被忽视的信号,藏着怎样的求救?

2025-08-08 06:28:22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在梓笙园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一个名叫晓楠(化名)的17岁女孩的经历,揭示了青少年心理危机被误读的普遍现象。这个曾是众人眼中“优等生”的女孩,在家庭变故后发出的一系列心理求救信号,被家人当作“青春期叛逆”而忽视,直至发展为重度抑郁症。

从“别人家的孩子”到自我封闭

16岁的晓楠曾是乖巧可爱、成绩优异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初三那年父母激烈争吵、厮打的画面,成为她性格转变的转折点。

起初,她变得不爱说话、躲在房间戴耳机,对从前热爱的弹琴画画也失去了兴趣。家人认为这只是“青春期叛逆”。到了高一,她成绩断崖式下滑、独来独往、课堂走神,家人仍觉得是“新环境不适应”。高二时,她开始因小事崩溃、情绪喜怒无常,父母虽隐约不安,却归结为“学习压力大”。直至晓楠出现自伤行为,并说出“活着没意思”,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被误读的心理信号实为求救

梓笙园的心理专家指出,晓楠的每一次“异常”都是清晰的心理求救信号:

-自我封闭,从爱交流到拒绝沟通,是用沉默隔绝外界伤害的心理防御表现;

-情绪脆弱,为小事流泪、易受伤,反映出内心安全感的崩塌;

-心慌、手抖、腹痛等躯体化症状,是心理压力的“躯体表达”,医学上称为“躯体化障碍”,常见于青少年抑郁;

-自伤行为,是用疼痛转移心理痛苦,属于“无法承受情绪”的极端求救。

诊疗:重建信任是关键

晓楠被送到梓笙园时,抗拒一切交流。心理治疗师用三个月时间,通过三件事打开她的心扉:

1.接住情绪“碎片”:允许她在诊室里沉默、哭泣,借助沙盘游戏让她“表达”,她摆的第一个沙盘是被乌云笼罩的房子;

2.家庭系统干预:让父母认识到他们的关系模式对孩子的影响,当父母第一次为“忽视孩子感受”道歉时,晓楠崩溃大哭;

3.渐进式康复:从“每天说一句话”开始,到参与艺术治疗、团体活动,帮助她重建对世界的“兴趣感”。

专家给出心理危机识别指南

梓笙园的心理专家强调,青少年心理问题是长期信号的叠加,家长需警惕孩子出现这些情况:

-持续性情绪低落(超过2周),对爱好突然失去兴趣;

-躯体化症状反复出现(如头痛、腹痛,医学检查无异常);

-社交退缩(拒绝朋友、回避家人);

-自伤、极端语言(“活着没意思”等)。

晓楠的故事为所有家长敲响警钟:青春期的“异常”并非“叛逆的任性”,而是“心理的求救”。梓笙园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表示,愿成为孩子心理危机的“摆渡人”,陪伴孩子和家长走向“希望”。(编辑/王凤)

责任编辑: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