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重庆行动专题报道⑮丨织密心理健康防护网 守护山城百姓“心”健康-华龙网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专题报道⑮丨织密心理健康防护网 守护山城百姓“心”健康

2025-08-19 11:06:04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开栏语:2016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公布,再次让“健康中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多年来,重庆市扎实推进健康知识普及、全民健身、妇幼健康促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等健康中国重庆行动15个专项行动,积微成著、聚沙成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健康中国行动“重庆答卷”。

“没想到折磨我两年的腹痛,竟是‘心病’!”在渝北区人民医院睡眠心理科诊室,80岁的陈爷爷感慨道。两年间,他因不明原因的腹痛辗转消化科、神经内科,做了数十项检查却查不出问题,直到转诊至心理科,才被确诊为焦虑症。经过系统治疗,如今的陈爷爷不仅腹痛消失,还能每天下楼散步。这一转折,正是重庆推进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中,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生动写照。

自2019年《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实施方案》部署以来,重庆聚焦“全人群、全周期”心理健康服务,从基础建设到应急干预,构建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防护网,让“心”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

夯实服务根基

构建多层次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满头白发的老人拿着药盒咨询用药事宜,中学生低头摆弄着衣角等待心理咨询,年轻白领正和医生谈论失眠带来的烦恼……在渝北区人民医院睡眠心理科,就诊的患者涵盖了老中青各年龄段。“开科前,周边患者要跑十几公里去其他医院,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该科凌晓欢医生介绍,这里三分之一的患者是失眠群体,此外还有像陈爷爷那样的焦虑患者,以及一些青少年心理问题。科室从2021年开科以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大多数患者的问题在这里都能得到针对性干预。

而这样的服务场景,源于重庆持续夯实的精神卫生服务根基。

近年来,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标准化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已建成9家三级精神卫生中心、6家二级精神卫生中心,80%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心理科)门诊,61%的公立妇幼保健院、57%的公立儿童医院、59%的精神专科医院设立精神(心理)科。

在体系建设上,《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于2025年3月正式实施,《重庆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18项目标任务,为服务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同步提升:每十万常住人口拥有6.1名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基层精神卫生防治人员达2277人,累计培养900余名精神科转岗医师,为基层注入专业力量;建成1个国家重点专科、11个市级重点专科,为复杂病例诊疗提供技术支撑。

锻造应急铁军

构建全场景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请大家跟着音乐节奏,感受身体的放松……”6月的一个上午,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的训练场上,“精卫鸟”志愿服务队队员刘小林正带领指战员开展团体舞动辅导。这场结合现场讲座与线上直播的活动,是重庆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服务特殊群体的缩影。

据了解,重庆已构建起“市-区(县)”两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1支市级队伍联动39个区县队伍,共200余名专业人员24小时待命,心理危机干预业务骨干300人随时补位。“接到市卫健委指令后,备勤队员1小时内就能集结出发。”重庆市卫生应急心理救援队小组长鲁陆介绍,队伍主要针对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公共安全事件开展干预,从快速响应到精准服务,形成闭环处置机制。

同时,日常防护网络同样密集:全国统一的12356心理援助热线全天候畅通,提供“7×24小时”专业咨询;乡镇(街道)社会心理服务站覆盖率达78.66%,村(社区)心理辅导室达77.41%,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实现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心理支持。

为了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借助“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契机,重庆联合多部门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2024年全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80.2%,较2023年提升5.1个百分点。

从门诊的贴心服务,到应急队伍的快速响应,重庆以“体系化建设、专业化干预”为抓手,持续推进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未来,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化落实,这座山城将为百姓编织起更坚实的“心理防护网”,让每颗心灵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文/王凤)

责任编辑: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