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基平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增长引擎”以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汕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拥有“侨乡经济特区”“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多重政策叠加优势,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中,亟需以绿色新材料产业为突破口,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既是汕头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汕头发展绿色新材料产业的现有优势
(一)区位与政策优势突出,产业基础初具规模
汕头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交汇点,坐拥粤东唯一深水港广澳港及跨境铁路网络,2023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5亿吨,为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提供了高效物流保障。2024年1-5月,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302家,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3.4%,产业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全年,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7.9%,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生物降解塑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细分领域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全国市场占有率稳定在较高水平。
(二)科创资源加速集聚,产学研协同效应显现
依托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汕头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3个,近三年累计攻克“全生物降解地膜力学性能优化”等关键技术47项。2023年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35%。产学研合作项目“海洋微藻基碳纤维制备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产业化后可替代30%传统石油基碳纤维,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创新活力和转化潜力。
(三)绿色转型需求迫切,市场空间持续释放
作为“中国玩具礼品之都”,汕头传统塑料制品年产值超600亿元,但普通塑料占比仍达75%。随着欧盟塑料税、国内限塑令等政策升级,本地逾2000家玩具、包装企业对绿色材料的替代需求迫切,预计未来三年将释放超200亿元新材料市场空间。同时,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带动防腐涂层、轻量化复合材料等配套材料需求激增,多元化市场需求持续拉动产业发展。
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
高端聚乳酸(PLA)合成用丙交酯单体、海洋降解材料催化剂等核心原料80%依赖进口,受国际价格波动影响显著。2023年因丙交酯供应短缺,导致本地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70%。下游应用端缺乏医用级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等高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30%,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二)产业集群化程度亟待提升
现有企业分布较为零散,濠江化工园区、六合产业园等载体间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体系,园区循环化改造率仅为45%。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技术孤岛”问题,40%的企业研发设备共享率低于20%,检测认证、中试孵化等生产性服务平台缺口达60%,产业协同效应未能充分释放。
(三)要素保障体系存在短板
行业高端人才密度仅为珠三角地区的1/3,某头部企业反映“百万年薪难聘首席科学家”,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金融支持方面,绿色信贷占比不足1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落地案例稀缺,资本赋能力度不足。土地资源紧张导致投资50亿元的碳纤维项目被迫分流至外市,要素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高。
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实施“强链筑基”工程,打造全产业链生态
建立关键材料攻关清单:设立3亿元/年的绿色新材料专项基金,重点突破丙交酯合成、生物基单体纯化等10项“卡脖子”技术。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对实现进口替代的项目给予研发费用50%补助,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
构建“一核三带”空间布局:以六合产业园为核心建设国家级绿色新材料示范基地,在濠江区布局海洋生物材料产业带,在潮阳区形成再生塑料循环利用集群,在澄海区打造玩具包装专用材料创新区,推动产业空间集聚与特色化发展。
搭建产业协同平台:建设粤东绿色材料检测认证中心、共享中试基地,推动园区蒸汽管网、危废处理设施100%覆盖,三年内培育5个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提升产业公共服务水平。
(二)创新人才引育模式,构筑智力资源高地
实施“鮀城才俊计划”:对引进的国际顶尖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建立“双聘制”鼓励汕头大学教授在企业建立实验室,促进产学研人才双向流动。
深化产教融合:支持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生物基材料专业,推行“订单班”培养模式,三年内输送技能人才5000人,夯实产业人才基础。
建设人才友好型社区:在华侨试验区配套建设2000套人才公寓,设立国际学校、跨境医疗服务中心,试点外籍科学家税收优惠政策,营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强化绿色金融支持,创新资本赋能机制
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架构,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初创企业,对天使轮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跟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培育。
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推动银行设立“碳效贷”产品,探索排污权、碳汇收益权质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蓝色债券,拓宽绿色融资渠道。
建设区域性要素交易市场:依托广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设立绿色材料技术交易板块,开发碳排放权衍生金融产品,促进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
(四)深化开放合作,拓展全球化发展空间
打造“华侨经济”特色路径:设立海外新材料创新中心,吸引侨资建设“前研后产”飞地园区,举办国际绿色材料侨商大会,发挥侨乡资源优势。
构建RCEP合作网络:与新加坡共建海洋生物材料联合实验室,在越南、泰国设立降解材料应用推广中心,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协同。
争取国家级政策试点:申报国家绿色新材料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动建立中国—东盟绿色材料互认体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与标准话语权。
(作者单位:民进汕头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