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和地理标志产品,泰和乌鸡被誉为“白凤仙子”“世界珍禽”,更是带动乡村振兴的“金凤凰”。2024年,商品化泰和乌鸡饲养量由2022年的665.8万羽提升至1200万羽,年出栏量由532.6万羽提升至1000万羽,泰和乌鸡全产业链产值由50亿元上升至71.6亿元。近年来,一套以泰和乌鸡为锚点、辐射其他乌鸡品种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逐步落地见效。

泰和县大力发展泰和乌鸡养殖产业。邓和平摄
休药期278天 难净化就禁用
8月的泰和县塘洲镇坦湖村,夏风微醺,林荫蓊郁。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与泰和县汪陂途都市农场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泰和乌鸡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提升技术示范基地,羽白如雪、冠似桑葚的乌鸡三五成群,漫步林下。
别看这些乌鸡个头玲珑,养起来可不含糊。若想达到“补”的效果,至少要养足5个月方可出栏。这也意味着,要守住泰和乌鸡“品控”这条底线更加不易。
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张大文介绍,相较于其他鸡种,乌鸡对部分药物的残留消除较慢,又因养殖周期较长、以林下散养为主,疾病防控压力也更大。
自2017年起,张大文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性地研究了恩诺沙星等12种常用抗菌药物在乌鸡体内残留代谢规律,发现部分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的休药时间远大于兽药典上规定的休药时间。譬如,国家推荐的肉鸡中恩诺沙星休药期为8天,乌鸡却需要278天。
为何乌鸡难以“净化”这些药物?张大文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与乌鸡体内丰富的黑色素有关。以恩诺沙星为例,黑色素与恩诺沙星的紧密结合延缓了其在乌鸡体内的消除。该项研究成果被发表在多个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同时被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采纳,明确乌骨鸡养殖中禁止使用恩诺沙星。
1根乌鸡毛 可测违禁药
实现泰和乌鸡安全养殖的关键落脚点在“标准化”。鉴于乌鸡在用药反应上与其他鸡种存在显著差异,现行通用用药标准已无法完全适配其养殖需求,需针对性调整。
“制定一套专属于泰和乌鸡的安全养殖标准,成了我们科研工作的重心。”张大文说。而这,涵盖了场地选择、安全用药、疾病防控、养殖管理等方方面面。
为此,在前期已获得的药物休药时间的基础上,张大文研究团队同步开展了泰和乌鸡耐药性研究,筛选出一批有效防治泰和乌鸡相应细菌性疾病的药物,并据此制定了《T/JXSTSYXH 0001—2022泰和乌鸡商品肉鸡安全用药指南》。与此同时,团队研发了毛发无损等多项检测技术,仅需一根乌鸡毛,不出养殖场就能测出产品中是否含有禁用药,让非法用药无处遁形。
集成上述成果,团队制定了1项农业行业标准《乌鸡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和1项团体标准《泰和乌鸡商品肉鸡生产标准综合体》,从养殖场建设,到饲养管理、投入品管理,再到生物安全、屠宰、包装标识、储存与运输,以及产品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每一个环节安全可控。
这场历时8年的“标准化”行动,凝结成一张张养殖“明白纸”、一套技术管控模式和一本精心制作的《泰和乌鸡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手册》——将泰和乌鸡不同阶段的饲养要点介绍得明明白白,让养殖户们一看就懂。
“目前,示范基地出栏的泰和乌鸡,质量已经达到了绿色食品的标准。”张大文欣慰地说。
多花5分钱 “硒引力”跃升
“乌”以“硒”为贵。现代科学发现,泰和乌鸡富含1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比如“硒”,在打造富硒农产品上具备天然优势。
“我们分析了不同企业养殖的泰和乌鸡,发现鸡肉中硒含量普遍为0.05~0.12mg/kg,达不到《富硒农产品》(GH/T 1135—2024)中规定的硒含量0.15~0.5mg/kg的标准。”张大文说。
随后,团队选择采用外源强化方式来提升乌鸡品质。他们分别测试了亚硒酸钠、硒代蛋氨酸、酵母硒三种硒源强化剂,发现酵母硒强化效果最好,肉鸡在出栏前20天(亦可养殖全程)饲喂含0.3~0.5mg/kg有机硒饲料,不仅能让泰和乌鸡肉硒含量达到富硒标准,还能显著增加乌鸡的免疫水平和抗病能力。
根据测算,泰和乌鸡在整个养殖周期内使用酵母硒增加的成本不足0.05元/只,较之对照组,死淘率下降1.22%,料肉比降低0.74,硒含量提升至0.18mg/kg。
这是什么概念呢?泰和县汪陂途都市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伟勇算了笔账:“实际养殖中,每100只鸡多花5元钱,但死亡率降低了,6000只泰和乌鸡节约了大约4吨饲料,成活数量增加72只,能多赚1万至2万元。”
“相关标准出台后,泰和乌鸡的安全和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泰和乌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肖志埔介绍,泰和乌鸡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和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的应用,对推动泰和乌鸡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截至今年5月,泰和乌鸡品牌价值达40.6亿元。
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 沈冠楠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