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凡人微光’从来不是孤立的道德闪光,而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生动注脚。”
“这才是开封的英雄,好人一生平安”“平民英雄,奋勇救人”……近日,开封热心市民古保刚跳入黑岗口调蓄水库救人的视频引发关注,网友纷纷为他的义举点赞。
无独有偶,就在上个月,郑州市一小区发生了暖心一幕:一位坐轮椅的九旬老人乘凉时摔落在地后当场昏迷,七旬开封籍“中国好人”韦中原没有丝毫犹豫,挺身而出,成功救助倒地老人。
开封的“凡人微光”从来不是孤立的道德闪光,而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生动注脚。这些年,开封的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开封好人”品牌。
“好人现象”为社会治理注入温暖动能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湿润眼眶;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温暖前行。每当危难时刻、紧要关头,总会有人无惧风浪、慷慨前行。
这些年,“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路边受伤儿童无人敢救”等事件屡见报端,“好人难当”“做好事前得先拍照”等社会心态不断蔓延,“扶不扶”“救不救”成为困扰民众的思想顾虑,一再刺激着公众神经。但是,在我们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开封好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些善良温暖的开封人,用自己的凡人善举照亮了城市,悄然提升着社会的温度。他们如同冬日的暖阳、春日的甘霖,用最朴素的善举,在社会肌理中注入温暖与力量,让崇德向善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站在社会治理的角度,“好人现象”不是简单的道德符号,而是推动治理增效的宝贵资源。最好的治理,是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好人现象”有效激活了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它用道德力量凝聚共识,用榜样力量激发担当,让群众从“被动接受服务”变为“主动参与治理”,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更具活力。当“好人精神”融入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当善举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我们必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书写新时代社会治理为民答卷。
“好人现象”是塑造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核”,让城市更具魅力。如今,“好人文化”已融入我市发展的血脉:在黑岗口调蓄水库之畔的好人公园,市民和游客可以了解身边榜样的事迹;景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志愿者服务站,为市民游客提供暖心帮助;甚至城市的公益广告中,都融入了好人元素。
“好人现象”不仅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成为吸引人才、汇聚资源的“磁石”。一座城市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好人现象”无疑是块“金字招牌”。它告诉世人,开封不仅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更有温暖的人文关怀;不仅能实现事业的追求,更能感受心灵的归属感。
好人的涌现离不开法治支撑和制度保障
翻开历史典籍,路见不平、拔刀相救、见义勇为、挺身而出,这一个个成语典故包含着古人对于“善行义举”的朴素理解。见义勇为是高尚义举,一直为人民群众赞扬和推崇。
城市的文明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市民的善行义举共同书写。开封的好人连续不断、大量涌现,更是与我市近年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和优秀时代精神、营造良好文明的氛围分不开的。我市持之以恒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建机制、强组织、抓载体、浓氛围,弘扬了正气,形成了“人人崇尚好人、人人争做好人”的局面,形成了团结向上、干事创业、匡扶正义的新气象,也助推了模范人物的涌现。
让好人不断涌现,离不开法治支撑、制度保障。我市在多个方面同时着手,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出台详细政策,明确“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细则,将“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活动制度化。
近日召开的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地方政策法规体系,确保见义勇为人员在医疗救治、伤残抚恤等方面得到切实帮助。我们要给予更多的特殊关爱、贴心关怀,为每一次“奋不顾身”提供坚实底气,为每一次“勇毅前行”增添磅礴合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安全感。
一个个“开封好人”,用纯朴的语言,感染着身边的你我;用闪光的行为,温暖着这个社会。他们用实际行动刻画着好人的样子,也在你我心中种下了爱与善的种子。
以上图片均为全媒体记者刘延超摄(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