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2025企业家太阳岛年会“应急传播和应急预案工作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应急管理部原党委委员、副部长郑国光以“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应急预案”为题发表演讲,强调充分认识应急预案在现代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郑国光指出,2024年是我国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的重要一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新修订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现代应急管理中应急预案的地位
2003年之后我国开展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案三制”就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就是在传统风险管理基础上叠加预防、准备的体系,不再是突发事件之后再去应对、恢复。所以应急管理的定义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而采取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的一系列活动,具有全主体、全流程、全风险的特征。
郑国光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编制和完善工作。截至2018年,全国各级各类级应急预案500多万个,开启了现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新时代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郑国光指出,2018年机构改革对原由国务院应急办统筹四大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做了调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由应急管理部牵头负责。改革后,应急管理部形成了“三驾马车”: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旨在强化全灾种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他指出,尽管自2003年12月国办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和2005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来,全国应急预案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建成了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从领导干部到一线人员普遍存在不重视、不熟悉、不会用应急预案的问题;存在“重编制、轻管理”“中看不中用”“上细下粗”,以及演练实战性不够强、演练成效不够高、应急预案不实用、不管用等问题;部门间、上下应急预案协调衔接不够,相关数据共享难,社会知晓度低,统筹协调机制亟待加强;对应急预案总结、评估和研究不多,应急预案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中仍是短项等。
重视和加强应急预案工作
郑国光提出,第一,提高站位,加强组织领导;第二,健全应急预案体系;第三,加强部门间、上下应急预案统筹;第四,加强应急预案演练;第五,加强对应急预案总结、评估。第六,加强应急预案宣传和教育培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应急知识和应急预案的宣传普及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对学生及教职工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第七,加强应急预案研究。应急预案涉及多行业、多学科。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学会协会和智库应加强应急预案的调查研究,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推动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