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现上海视协成立40周年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文艺惠民提质增效,“与时代同行”海上视界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于3月至6月举行,为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上海智慧”。
一是凝聚力量,打造品牌。学术沙龙活动坚持“跨界融合”理念,打破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的边界,10期专题创作分享会和讲座集结了上海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领域的拔尖力量,涵盖编剧、导演、主持、高校等领域的专家,其中,既有92岁的导演许诺,83岁的导演张戈,84岁的导演、编剧张弘,82岁的导演、编剧富敏,83岁的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常光希等“80后”“90后”老艺术家,也有主持人曹可凡,主持人印海蓉,导演、制作人杨荔钠,制片人杨晓培等中坚力量,还有文艺评论家孙孟晋,教授、作家毛尖等学者以及综艺制片人吴井能,情绪营销倡导者李勇,数智研发者迟逸等新生骨干。“老、中、青”的梯队组合、力量搭配,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对话生态,在创作、理论、技术等维度交流碰撞,推动学界、业界双向赋能,为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拓展新视角。
二是分享经验,推动创作。学术沙龙活动充分挖掘上海作为中国电视发源地的文化底蕴,围绕影视剧、大综艺、新势力三方面,聚焦沪产电视剧传承创新、影视女性力量表达、广播节目融媒体转型、综艺应对短视频冲击、动画“出海”战略、纪录片叙事革新、情感类节目心理元素运用及AI时代创意与营销趋势等行业热点,针对当下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发展趋势、新技术应用、艺术审美提升等主题进行阐释讲解、展开交流互动。既在纵向上系统梳理沪产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的传承发展,又在横向上厘清数智时代的冲击影响,深刻总结提炼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上海经验”,包括“海纳百川、细腻写实”的创作基因,“以民族美学为根、以世界语言为桥”的“出海”策略,“真实通过普通人的故事来传递”的创作本质,为推动电视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三是紧盯裉节,破解难题。面对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行业的发展变革,学术沙龙活动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传统广播跨界破圈的淤塞堵点,行业洞察的卡顿迟滞,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的平衡矛盾,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等裉节难题,深入交流、集智探讨,梳理形成“提高行业人员技术适应、内容创造、情感穿透的能力,增强情感共鸣在AI时代的不可替代意识,突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的时代主题”等方法策略,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成果、带来示例指导、明晰创新路径。
四是丰富形式,聚焦为民。学术沙龙活动打破“学术研讨小众化”局限,创新采用“线下主会场+线上多平台直播+内容二次创作”模式,借助“上海视协”“阿基米德FM”等平台招募观众、预热引流、直播互动,通过网络平台回放每期内容剪辑“精华版”,吸引未观看的市民参与,以多元渠道与丰富形式扩大了活动覆盖面。活动期间,累计吸引近千名观众现场参与,“看东方百视TV”“上海视协视频号”等新媒体直播平台总观看量超126万人次,同时,活动现场嵌入嘉宾与观众互动环节,在问答互动中实现“大众参与创作、创作服务大众”的良好效果,彰显出沙龙活动的人民立场、惠民实效。
下一步,上海市文联将继续引领广大上海电视人以光影为笔,以高品质的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传播和展示新时代的发展成就,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