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桢亚
“带着空箱子去中国”——这句在境外游客间流传的新口号,成为当下跨境消费热潮的生动注脚。今年上半年,伴随“中国游”持续升温,“中国购”表现尤为亮眼: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1至6月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及退税金额同比分别飙升94.6%和93.2%,退税商店数量突破7200家,享受退税人数激增186%。丝绸、瓷器与国潮科技同台争辉,支付退税流程日益流畅,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消费者。
政策“加减法”:退税提速激活消费“一池春水”
“中国购”的爆火绝非偶然,离境退税政策的优化成为了撬动入境消费的“黄金杠杆”。2024年政策调整带来的“加减法”精准发力——将起退点从500元大幅下调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从1万元上调至2万元,更将“即买即退”服务从10个试点地区推广至全国,这些举措“减”的是流程复杂度,“加”的是消费吸引力,让境外游客真切感受到“在中国购物,退税比买单还快”。在北京,支付宝“碰一下”即可实现退税款秒到账;上海试点的自助退税开单机让流程耗时缩短60%,精准对接游客痛点,将繁琐的退税程序转化为购物“加分项”。政策优化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信心,2024年全国“即买即退”规模同比增长22倍,印证了政策红利的强劲释放。
国货“百宝箱”:从“老字号”到“新国潮”的双向奔赴
在离境退税商店的货架上,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从未如此鲜活,从丝绸茶叶等传统符号,到故宫文创、华为小米等科技潮品,中国商品矩阵日益多元。北京1500多家离境退税商店中,国货品牌占比已达40%,形成了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的商品矩阵。三星堆博物馆的退税商店推出700余种文创产品,考古盲盒、青铜立像手办等充满创意的产品让古蜀文明通过消费走向世界。如今,“景泰蓝”、“同仁堂”等老字号与“故宫文创”“华为手机”同场竞技,丝绸旗袍与大疆无人机同框,龙井茶叶与智能穿戴设备共同填满了境外游客的购物袋……这些“出海”的国货精品,正以“老字号新表达”和“新国潮硬实力”的双重姿态,重新定义“中国消费”的全球形象。
体验“新图景”:从“买买买”到“沉浸式”的消费升级
如今的“中国购”,早已超越简单的商品交易,演变为一场融合文化、科技、服务的立体体验。在三星堆博物馆,游客扫描“码上退”二维码,在购买青铜立像手办的瞬间完成退税预授权,这种“文化消费+即时服务”的模式,让历史文物的厚重感与现代科技的便捷性完美融合。更具突破性的是服务场景的延伸,退税服务台不仅提供多语种咨询,还整合了跨境物流、行李寄存等增值服务,这种体验升级让文化消费场景不断延伸:游客在购买丝绸时可观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刺绣,挑选茶叶时能参与茶艺体验,退税不再是流程终点,而是文化体验的起点。这些细节创新,让“中国购”从单纯的商品交易升华为文化体验之旅。
当更多海外游客“腾空行李箱而来,满载中国好物而归”,这场双向奔赴的消费新潮,必将为构建国际消费中心注入强劲动能——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将成为点亮全球消费版图的“活力磁场”。展望未来,随着政策创新的持续深化、消费体验的深入打磨,“中国购”的故事,必将写下更多激动人心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