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包敖恩达古拉:科尔沁草原上的“领头雁” 用爱心铺就家乡致富路

2025-07-17 来源:通辽市文明办

包敖恩达古拉,女,蒙古族,197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镇查干朝鲁图嘎查牧民。她通过科学养殖改良牛品种,使自家牧场年收入超30万元,并带动乡亲共同致富,通过担保贷款、传授技术,帮助120多名妇女和26户贫困户增收。同时,她热心公益,慰问养老院、资助贫困学生,担任“爱心妈妈”关爱困境儿童,累计捐款10余万元。她是牧民信赖的致富榜样,更是困难群众的暖心依靠。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好家庭、自治区最美家庭标兵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从传统牧养到科学养殖的华丽转身

包敖恩达古拉深知,仅靠祖辈传下来的放牧方式,很难让牧民们过上好日子。看着乡亲们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却收入微薄,她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 

起初,她也面临着冬季饲草短缺、牲畜防疫技术缺乏等难题。但倔强的性格让她没有退缩,她主动报名参加各种养殖技术培训班,还自费到外地考察学习。那些年,她的足迹遍布多个养殖基地,笔记本上记满了科学喂养、良种繁育的要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引进优质西门塔尔牛种,她逐步将家里的本地黄牛改良为膘肥体壮、产肉性能更优的新品种。科学的养殖方法让她的家庭牧场越来越红火,如今已发展到158头优质肉牛和300多只羊的规模,年收入超过30万元。

致富不忘乡亲,携手共奔小康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看到周围牧民还在为技术和资金发愁,她主动当起了义务技术员,热心为牧民传授自己的经验教训,认真指导牧民养殖技术。谁家牛生病了、羊产羔了,只要一个电话,她准会第一时间赶到。 

资金短缺是困扰牧民们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做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都捏把汗的决定——用自家的房产、草场和牛羊为乡亲们担保贷款。有人劝她别冒这个险,她却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是一把。”更让人感动的是,当有的村民一时还不上贷款时,她二话不说就拿出自己的钱先垫上。

在扎鲁特旗妇联的指导下,包敖恩达古拉建立通辽市巾帼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嘎查村120多名妇女和26个贫困户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每年为周边嘎查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遇到牛羊市场价格低迷时,她还带领大家制作奶制品、民族服饰、蒙古刺绣,经营牧家乐,让每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

草原上的“爱心妈妈”

作为一名党员,包敖恩达古拉始终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在阿日昆都楞这片土地上,她还有个更温暖的身份——“爱心妈妈”。每逢节日,巴雅尔图胡硕养老院的老人们总会盼望着她的到来。米面油、牛奶水果这些慰问品固然珍贵,但老人们更珍惜的是她坐在炕头唠家常的温馨时光。 

12年前,当得知61岁丹巴老人因妻子重病致贫,他们的女儿面临失学时,她主动承担起了孩子的学费。这一帮就是整整12年,直到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她还积极响应镇党委“海日”正能量工作队的号召,主动承担起了“爱心妈妈”的责任义务,认领单亲家庭女孩儿娜荷芽和残疾儿童苏雅拉图的“爱心妈妈”,单亲女孩娜荷芽和残疾儿童苏雅拉图,也在她的关爱下重新绽放笑容。

翻开她的账本,上面记录着这些年捐出的10万多元善款,还有为乡亲们担保的30多万元贷款。有人问她图什么,她只是笑着说:“看着大家日子好起来,比什么都强。” 

在牧区,勒勒车走过的地方会留下深深的辙痕。包敖恩达古拉就像这勒勒车一样,用坚实的行动在草原上刻下爱的印记。从科学养殖的探索者,到共同富裕的带头人,再到困难群众的贴心人,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牧民的责任与担当。如今,走在扎鲁特旗的草原上,提起包敖恩达古拉的名字,牧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她就像一只领头雁,带领着雁群飞向更美好的明天;她又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着乡村振兴路上每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黄秀春

  责任编辑:谢雨廷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