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进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运用心腔内三维超声技术结合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为一名高难度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术。这是医院首例使用CARTOSound心腔内三维超声技术的心律失常介入手术,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医院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式迈入心律失常“精准治疗”新时代。
病例介绍>>
许先生今年53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运动健身的好习惯。一年前,他在运动后常常感到心慌、胸闷、乏力不适,休息后也不见好转。在他院就诊,发现有频发室性早搏,接受了一年的药物治疗,症状反复,未见明显好转,遂到武进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进一步就诊。心血管病科主任、主任医师石桂良接诊后,仔细询问病史,经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仍有频发室性早搏现象,24小时内室性早搏高达20000余次。这种频繁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对心脏的正常功能产生显著影响,若不及时治疗,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晕厥等严重后果,甚至猝死。
然而,许先生的室早可谓是“来者不善”。根据心电图中室性早搏的定位,来源于左心室后组乳头肌,导管消融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但乳头肌解剖结构复杂,凸起在心腔内,随着房室瓣的关闭和开启而剧烈收缩和舒张,传统的X线影像和三维标测系统无法直观显示其位置,且表面光滑,消融时影响导管贴靠和稳定。因此,消融此类心律失常极其困难,常规手术方法成功率低,复发率高。
石桂良带领心血管病科团队进行详细研讨,并与许先生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决定利用CARTOSound心腔内三维超声技术对心脏进行精准建模,并运用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辅助射频消融,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石桂良为许先生施行了心脏内超声指导下乳头肌室早消融术。在心腔内三维超声技术的指导下,左心室和乳头肌的模型很快构建完毕,心腔内结构跃然屏幕。在实时监测下,确定消融导管贴靠良好,成功消融室性早搏。术后,许先生心跳回到了正常的节奏。第2天,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完全消失,许先生康复出院。
科普链接>>
1.什么是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以简单理解为在正常心跳之前心室的提前搏动,正常人和部分心脏病患者都可发生。在不伴随其他心脏问题的情况下,偶发室性早搏往往是良性的,不需要处理,也不会对健康有危害。而频发室性早搏可导致心慌、心悸、心前区不适、失重感、乏力、头晕等不适,长期高负荷发作可引起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脏扩大,严重者甚至引起心力衰竭。因此,当患者频繁出现明显症状,24小时内室早超过1万次时应及时接受治疗。
2.心腔内超声技术的优势
心腔内超声技术能实现心脏结构的实时可视化,相当于让医生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同时,还能实时监测术中心腔内的变化,预防心包积液等并发症。此外,使用该技术可以有效减少X线的用量,减少射线暴露,提高手术安全性。
石桂良 武进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常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六届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双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第二届委员、常州市房颤联盟副主席。曾两次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中心学习心血管介入治疗,具有冠心病起搏电生理介入资质。擅长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诊治。作为第一术者完成心脏介入手术超万例,能利用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冠状动脉旋磨术等心血管前沿技术指导临床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第一作者发表SCI、中华等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0余篇,多次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专家门诊时间:周四全天
运用三维技术 精准射频消融 武进中医医院心律失常治疗迈入新时代
责编: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