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天气:

您当前的位置 :  > 品质生活 > 健康周刊 > 正文
夏日炎炎,当心“情绪中暑”
来源:武进日报 作者: 日期:2025-07-24  报料热线:86050111

  盛夏时节,当你发现自己突然对小事大发雷霆,或是莫名陷入低落,甚至连睡眠和食欲都变得一团糟时,或许并非单纯的脾气不好,而是遭遇了“情绪中暑”。这种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的现象,正成为高温天气里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情绪中暑”

  有哪些表现?

  “情绪中暑”并非医学上的正式诊断,却精准描绘了高温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当环境温度超过35℃、湿度高于60%时,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会因闷热而受到干扰,导致神经递质失衡,就像一台在高温下运转的机器,散热不足便容易“短路”。调查显示,夏季高温时段,约10%~30%的人群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异常,其中老年人、户外工作者、压力较大者的比例相对更高。

  这种“短路”往往有迹可循,提前留意以下表现有助于及时调整状态,避免情绪进一步失控:

  莫名的烦躁感:没遇到具体烦心事,却总觉得心里“堵得慌”。

  情绪耐受力下降:平时能包容的小事,此时容易觉得“不耐烦”。

  莫名低落:突然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劲,觉得“没意思”,但又说不出具体原因。

  情绪不稳定:可能前一秒平静,下一秒因小事突然暴躁或低落,难以自我控制。

  活动减少与退缩:不愿出门、拒绝社交,倾向于独处或躺平,对原本喜欢的运动、聚会等活动失去动力。

  冲动或逃避行为:可能通过暴饮暴食、频繁刷手机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或因一点矛盾就与他人发生冲突、争吵。

  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精神做一件事,比如看书、工作时容易走神,记忆力也可能暂时下降。

  思维迟缓:思考问题时反应变慢,决策犹豫,甚至出现简单逻辑错误,对复杂任务的处理能力明显降低。

  负面联想增多:容易将小事往坏的方向想,加重情绪负担。

  这些情绪问题常与高温导致的身体不适叠加,如头痛、头晕、口干、乏力、夜眠差、食欲不振等,而身体的不适感又会进一步放大负面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科学应对

  “情绪中暑”?

  高温天气下若出现烦躁情绪,可通过及时调整环境、身体状态和行为模式来快速缓解,具体方法如下:

  一、快速改善环境,降低生理刺激。

  尽快进入阴凉处或开启空调、风扇,用湿毛巾擦脸、手腕等血管丰富部位,通过降低体表温度快速缓解身体的闷热感,减少“燥热→烦躁”的生理连锁反应;暂时远离嘈杂、拥挤的环境,找安静的空间独处,或播放舒缓音乐掩盖干扰,给大脑“减负”;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外出,缩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的时间。

  二、调整身体状态,平衡生理机能。

  喝淡盐水、绿豆汤或运动饮料,补充出汗流失的水分和钠、钾等,缓解因电解质紊乱导致的乏力、心慌,从身体层面减少烦躁的“生理基础”;做5~10分钟的拉伸、深呼吸,或闭眼按压太阳穴、内关穴,通过放松肌肉和调节呼吸,让神经从紧绷状态暂时抽离。

  三、转移注意力,打断烦躁循环。

  看几分钟搞笑短视频、听一首节奏轻快的歌、摆弄绿植……用轻松的活动转移对烦躁感的关注,避免陷入“越想越烦”的漩涡;短暂“逃离”场景,如果在室内烦躁,可去楼下树荫处站一会儿;如果因某事烦躁,先暂停一下,喝口水、看看远处,再回来处理。

  四、及时疏导情绪,调适心理状态。

  感到烦躁时,可通过与家人朋友聊天倾诉,避免负面情绪堆积;高温天气下适当放缓工作、学习节奏,接受效率暂时下降的情况,避免因压力过大引发焦虑;接纳当下的烦躁,告诉自己“天热烦躁很正常,不是我脾气差”,避免因烦躁而自责导致情绪二次叠加。

  如果情绪持续低落超过两周,或是频繁出现伤害自己的念头,一定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这不是矫情,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该给情绪紧急降温了。

  (高燕)

  作者介绍>>

  ◆ 高燕 ◆

  武进三院精神科副主任、中共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

  2018年被聘为武进区残疾人残疾等级评定专家,2023年荣获武进区最美医师称号。临床一线工作10年,结合中西医内科学专业,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中医特色,取得一定成效。

  “未经许可 严禁转载”

夏日炎炎,当心“情绪中暑”

责编: 孙婷婷

苏ICP备10099057号-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10007
版权所有 武进区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19-8657103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