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这项数学竞赛为何特别为女生设置了24年?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理科竞赛中,似乎女性参赛者、获奖者都占极少数。不过,在中国,有一项对不同地区女生设置了24年的理科竞赛——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CGMO)。2002年8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在珠海举办了首届女子数学奥林匹克,参加对象是在读高中女生。此后,CGMO每年举行一届,比赛时间在每年8月中旬。参赛者们通过竞赛,不仅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深了对数学之美的认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希望通过CGMO鼓励更多女性投身数学领域,打破数学学习上的性别偏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数学人才。

今年,比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参赛代表队继去年由36支增至39支后,今年每支代表队选手人数也从4人增加至6人;个人一等奖排名前21名的选手获得2025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决赛(CMO)的参赛资格,名额上较往年前15名有所增加。

“数学世界平等地欢迎每一个人”呈现了哪些不一样的热爱与故事?

“巾帼智韵,苏写未来”

近日,2025年第二十四届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CGMO)在苏州中学举行闭幕式暨颁奖典礼。此次比赛以“巾帼智韵,苏写未来”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的39支代表队共234名选手参赛。最终产生71枚金牌(一等奖)、96枚银牌(二等奖)、65枚铜牌(三等奖)。其中,排名前20名(同分同进)的选手直通年底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并入选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冬令营名单。

江苏6名参赛队员全部获奖,共获得4金2银。其中,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朱珂瑶和江窈伊获得一等奖;江苏省天一中学的程杨梓菡和南菁高级中学的潘奕铃获得一等奖;江苏省天一中学的吴思蒙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胡可一获得二等奖。另外,苏州中学学生唐梓喻(高一)、田雨(高二)分别以第4名、第11名斩获省队名额,直通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冬令营。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增进女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水平促进不同地区数学爱好者相互交流、展示才华,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的参赛队伍为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代表队,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菲律宾、俄罗斯、美国等队。

“亲爱的女孩,数学世界平等地欢迎每一个人”

“数学女将”的成长心路如何?一起来听听她们的故事。

江苏6名参赛队员全部获奖,共获得4金2银。其中,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朱珂瑶和江窈伊获得一等奖。

CGMO2024江苏队(左三:王瑶教练 左二:朱珂瑶)

今年,是朱珂瑶第二次获得金牌,她告诉记者:“去年,在第23届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中,我也获得了一枚金牌。回望来时路,我认为自己是勇敢的——并非因为选择数学竞赛这条道路,而是一直以来的坚持。一路上,我曾深深沉浸于追寻着所热爱的学科,欢乐愉悦,激动于同学之间讨论题目的思维火花,感叹于高手如林的考试赛场。但也会因被题目接连难倒而气馁,因别人和自己之间难以缩小的差距而想过放弃,更会因学习数竞的女生人数较少而感到孤独和迷茫。当难题和挫折一次又一次像挥不去的阴霾挡在我面前,我确实想过我是否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对数学的热爱和老师、家人、同学的支持,让我更加坚定内心的理想信念。黄老师富有内涵的课堂,对我的悉心教诲和认可,各科老师对我的照顾和关心,父母给予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都是我能坚持数学竞赛不放弃的因素。”

朱珂瑶(左)江窈伊(右)

朱珂瑶深知,不论哪条路,必然是布满荆棘和坎坷的。“数学竞赛教会了我拥有稳定的心态、迎难而上的勇气以及无法在高中课内学到的许多。一切努力,终有回甘:我想我的未来仍会坚定不移地选择数学方面的学习,相信它会一步步带领我走向目标,一点点教会我如何成长……”连续两年的参赛和获奖的经历让她成长了不少,她说:“很高兴获得本届女子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这场比赛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竞技,更让我有机会与全国各地热爱数学的女孩们深入交流、互相学习。在激烈的竞争中,我收获了成长,磨砺了心态,也拓宽了视野。未来,我将继续秉持这份热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女生。”

今年,同样获得金牌的江窈伊告诉记者:“参加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赛场上,有令人惊喜的超常发挥,也有略带遗憾的未竟之志,但最让我珍视的,是那些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热烈讨论题目时的快乐时光——不同的思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温暖的鼓励抚慰着偶尔的失落。而每天下午和晚上丰富多彩的活动,总能驱散上午考试的紧张,在活力四射的尊巴舞中尽情释放,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心灵相通,缔结真挚的友谊。”

潘奕铃

此次,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高二学生潘奕铃在比赛中斩获金牌,她坦言:“能获得金牌的成绩也确实出乎意料。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敢于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数学竞赛本就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学竞赛的一路充满坎坷,但是我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都会为我的成长积蓄力量。数学的热血不仅在于获得成绩那一刻的耀眼,更在于背后上百个日夜的拼搏付出。愿能以此为原点,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再创佳绩!”

今年,苏州中学学生唐梓喻(高一)、田雨(高二)分别以第4名、第11名斩获省队名额,直通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冬令营。创苏中参赛历史最好成绩。

唐梓喻

对数学竞赛的感受,唐梓喻借用加缪《西西弗神话》来阐述:我仿佛在手推这包含有关数竞的一切的巨石。巨石滚落或终至山顶的未来未知,我所能做的,是活在当下,是享受、沉醉于学习。“推石上山这场搏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她说,“我学数竞的初衷,是远眺数学那颗星,于是我登上西西弗斯的这座山,推石前行。追根溯源,数学源于哲学(必须澄清大众的误解,哲学是动用理性的学科,并非所谓的玄学),而哲学源于一种探求与提问的精神。学习与研究数学,是出于一种‘自然倾向’,是由于数学‘就在那里’,吸引着无数登山者,宛如我们心中的珠穆朗玛峰。”

诚然,学数竞赛不是只有快乐与热情,痛苦无可避免。“痛苦不仅来源于对能力的自我怀疑,亦来源于对自我怀疑及动机的纯粹性的怀疑与反省。如今看来,痛苦或汇成无意识的海,一切生命与力量将根植于此。为了看得多,学会不多注视自己是必要的——这种严酷对每个登山者是必须的。”唐梓喻也祝愿,各位数竞生和数学爱好者的眼前不只有推动的巨石,还有天上的星空。

田雨

最初,数学吸引田雨的可能是某种“智力游戏的”快感。“小时候,算术谜题、魔方、数独让我觉得数学像一场有趣的游戏或挑战;进入中学,当我接触到真正的数学竞赛,在探索的过程中,数学开始向我展示它的真面目——它不是冰冷的公式堆砌,而是需要我用直觉去触摸的抽象雕塑。那些熬夜解题的夜晚,当所有思路都碰壁后突然灵光乍现的瞬间,解不开的挫败感与破解后的狂喜形成奇妙的循环。这些跌宕起伏的经历,让我明白:数学之美,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以理性与坚韧,去拥抱生命中所有的‘不可能’,从而使我真正爱上了数学。”田雨说,她要特别感谢张明宇老师,“曾有一段时间,我很迷茫,找不到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主动退出了竞赛队,后来,张老师找我谈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重新燃起我对数竞的信心与热情,是张老师把我拉回数竞队,帮助我规划了女奥方向和两年追赶计划,告诉我耐心与信心一样重要!我也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不仅尽心尽力为我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而且乐于倾听我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哪怕有时并不能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却可以有效缓解我的压力以及苦闷情绪,让我以一个更为轻松的姿态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天下难题,不过是一盘待拆的积木。我会继续热爱数学,享受我的竞赛生活,也会充满勇气和信心来面对接下来更艰巨的挑战。”田雨也想对和她一样热爱数学的女生们说:“数学的真理从不看性别,只看思考的勇气,找到自己的节奏,允许自己的‘不完美’,愿你们在数学与星辰间自由翱翔,数学宇宙的星光同样为你们闪耀和自豪!”

杨婉婷

苏州中学高二学生杨婉婷此次也获得了一枚金牌,她说:“如今回看初三时初初接触数竞,数学这道深邃的光束,已悄然照亮我近两年的时光。我想说的是,亲爱的女孩们,请相信数学世界平等地欢迎每一个人,无论男女。它静候着渴望挑战、热爱思考的灵魂。不必畏惧陡峭的山径,不必忧虑最终能爬多高,只需记住攀登的每一步都刻印着成长的印记。数学的星空浩瀚无垠,每一颗探索的心都值得被其光芒温柔照亮——愿你们在此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璀璨星座,以自信之姿,共赴这场永无止境的心智盛宴!”

【记者手记】

在今年比赛的开幕式上,中国数学学会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周坚,以数学科研和教育多年的观察说明了数学学科发展的女性力量,并从一个大学教授的视角务实地谈论女奥对人生成长的意义,他说:“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大学,始终关注中国女奥这个舞台,是因为从这里脱颖而出的选手,展现出突出的能力。这里既包括解决难题的能力、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深刻的抽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她们所展现出重要的学术潜质,如明确的目标、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品格、遭遇重大挫折后的压力应对等等。这并不是智力和知识上的优势,而是经过长期的‘自找苦吃’所锻炼出来的韧性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这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

从她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女孩们的理性之光、澄澈之美,也看到了她们为了共同的热爱而共同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在挑战中超越自我,在交流中收获成长。

不管是金牌还是银牌,都是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在江苏多所中学,已经有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成套培养体系,锻造了同学们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和学术韧性,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深刻的抽象思维等,更重视深度培育科学家精神和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术潜质,展现了培养未来科学领军人物的教育智慧。

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请相信你们的力量,勇敢地去发现,去享受这份属于你们的数学之美!不要被任何标签或疑虑所束缚,数学的殿堂向所有好奇、勇敢、坚韧的心灵敞开大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责编:李睿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