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第十轮,连云港将在主场迎战扬州,这也是扬州在“苏超”赛事中首次挑战江苏沿海城市,可谓江苏运河文化发祥地与海洋文化发祥地的直接对话。鲜为人知的是,连云港作为江苏海港历史延续最久的城市,其成为国际性枢纽大港的时间其实还在扬州之后,属于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大港中的“后起之秀”。
唐朝最大海外贸易港——扬州
唐末诗人罗隐在《广陵开元寺阁上作》里,描述了他在扬州见到的壮观港景:“江蹙海门帆散去,地吞淮口树相依。”那时船帆汇集的扬州港,既处于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也位于江尽海开之处。当时长江下游河道宽阔,扬州城几乎直面大海,天下货物齐集于此。河、江、海三水交汇带来的发达交通,使得扬州成为唐中后期最大的海外贸易港,与泉州、广州、明州合称为“东方四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之一。
扬州是唐代最大的陶瓷集散地,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窑口的瓷器都在此集中,然后转运海外。扬州博物馆藏有一件精美的唐长沙窑青釉褐绿点彩双耳罐,长沙窑瓷器是唐朝最受国际市场欢迎的中国瓷器“单品”,而扬州这件长沙窑瓷器,与著名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中出水的大量长沙窑瓷器几乎同出一处。近年来对于“黑石号”的研究发现,这艘阿拉伯商船当时就是从扬州港装载货物后出发的,这无疑证明了当时扬州港在国际贸易中的枢纽地位。

唐朝扬州港的贸易范围广泛,通过东海航线可直达朝鲜、日本,还可像“黑石号”一样,通过南海稳定航线,经粤闽出海,抵波斯湾,远航东南亚、意大利、埃及、东非等地。日本遣唐使常选择横渡黄海,在扬州登陆,然后沿运河北上两京。而鉴真东渡,也是多次选择从扬州直接出海。
唐代扬州港的兴盛,除了其拥有“江海联运”的独特地理优势,能够为南北物资与中外商品低成本集散提供便利,也与唐代扬州及周边是重要的手工业与农业产区,能够为海外贸易提供充足出口货源和产业支撑有关。
手工业被誉为“古代工业”,唐代扬州既是中国陶瓷的最大集散地,也是丝绸、铜镜和漆器的重要产地。《太平广记》等文献记载,扬州作为唐代铸镜中心,开元年间,铜镜年产量超过万面,并带动当地形成专业铸镜作坊集群。扬州铜镜以工艺精湛、纹饰繁复著称,工匠通过多次锻打提升铜质纯度,使得镜面如冰般晶莹,纹饰则涵盖瑞花、团花、宝相花、月宫、盘龙等数十种题材,被誉为“百炼精工”,其中“江心镜”更是闻名遐迩的贡品。 而“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30面扬州铜镜,镜背铸有“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八字铭文,与《太平广记》等文献记载完全吻合。

农业方面,江淮地区物产丰富,粮食、茶叶等可通过贸易远销海外,同时也能满足外商及本地贸易需求,在扬州港形成了“产—运—销”的闭环。
制度层面,唐朝在扬州设有市舶使,负责管理外商登记、货物查验、税收征管等事务,为海外贸易提供制度保障。扬州还享有“优商政策”:对来扬外商采取“薄税征榷”“保护利益”,允许外商在扬州居住、经商,甚至与本地人通婚,这吸引了大量阿拉伯、波斯、日本、朝鲜等国商人长期驻留。扬州方言俚语里至今有“波斯献宝”等词汇,是当年国际贸易港的印记。位于扬州江都大桥镇的波斯村,则是留居扬州的波斯人后裔聚居的地方。
海港新星冉冉升起——连云港
唐朝扬州港鼎盛之时,连云港又正处在怎样的历史阶段?
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朝廷开挖了北起海州(今连云港),中经灌云、灌南而达涟水城与淮河相连的盐河,这条80公里长的官河,将大运河与黄海相连,这带动海州,逐渐成为繁华的商港。
唐宋时期,海州朐县港航线北通青岛、烟台,南达上海、浙江,对外还与东北亚的日本、新罗等沿海国家有航运贸易往来,具备了较为广泛的贸易覆盖范围。海州宿城等地在唐宋时期设过新罗坊,形成了新罗人定居的村落。宋神宗时期,朝廷将海州列为与高丽等海外国家来往的四大重要口岸之一,在当地修建高丽亭馆来接待海外商旅。

在对外贸易中,海州港主要面向日韩地区,陶瓷、茶叶、紫菜、粮油等大宗商品在海州港进行转销。现代,在连云港海州区曾发掘出唐代大型建筑基址,并且出土了大量带有典型唐代器物风格的陶瓷器以及“开元通宝”铜钱,印证了唐代海州就已经走向商贸繁荣。同时,连云港地区多处地点发现了唐代众多窑口的瓷器及碎片,证实了海州曾是海上“陶瓷之道”的中转口岸。
《太平广记・李邕》记载,李邕任海州刺史期间,当地已有可一次停靠十条大海船的码头,且能够短时间内造出远航日本的海船,体现出海州港当时具备较好的船舶建造能力与码头设施。
元、明两代,部分漕粮改河运为海运,海州港成为漕粮的海上中转站,时称海州为“淮口巨镇”,连云港的海港优势地位已经开始逐渐显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在海州云台山设江海关,成为清初四大海关之一。清嘉庆紫铜琉球炉是连云港市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其上的71字铭文详细记述了清代琉球国八品巡见官毛朝玉赠予海州知州师亮采“琉球炉”,供奉宿城山法起寺的历史事件始末,是反映清代中国与琉球国友好关系的重要物证,也是连云港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地位的证明之一。
两城同一个目标——向海图强
扬州的海丝大港历史并不长久。《元和郡县志》记载:自唐开元到大历、贞元间的100多年里,长江河道向南推移了20多里。江沙逐渐在江北岸线上沉积,瓜洲这个原来处于江中的沙岛逐渐变大 。到大历年间(766年—779年),长江北岸与瓜洲已经连为一体。原本流向扬州城的曲江也开始淤塞,导致海潮不能顺利到达扬州,没有海潮的冲刷,长江北岸更加不断淤积并向南伸展,扬州的扬子津等港口离江越来越远,海船已经难以停泊到扬州城外。
到唐末五代时期,且因长江河道变迁,扬州已丧失了临海的区位条件,逐渐成为内陆沿江沿河城市,海港功能不复存在。到了宋元时期,扬州港的海外贸易功能逐渐被上海、太仓、杭州等地所取代。由此,扬州逐渐脱离海洋文明,走上了依靠运河、长江畅达天下的运河文明之路,并在明清时期,依靠盐业在扬州的集聚而再次繁荣,形成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三次辉煌。

如今的扬州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开放高地,树立了“通江达海,向海图强”的目标。依靠长江和内河港口,打造高度集聚的现代化临港产业基地、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中心和运转高效的江河海联运枢纽。同时,借助扬州江河水路中转枢纽的地位,积极拓展江海联运,从而助力扬州加速“出海”。
连云港则在国际海港城的道路上越攀越高。1912 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出建设“东方大港”的设想,将海州列入“东方大港”的备选地之一。1925年陇海铁路徐海段通车至新浦、大浦,大浦港成为陇海铁路的终端港。1933年,因大浦港航道逐渐淤塞,港口迁至老窑(今连云港老港区),并正式命名为“连云港”。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国家在连云港港口兴建油轮码头及其储存设施。1974年连云港建成第一个万吨级煤炭输出码头。1984年,连云港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经过历次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港口吞吐能力逐步扩大,如今已成为实力雄厚、现代化设备齐全的国际性大港,并与徐圩、赣榆、灌河形成港口群。

1992年,首列国际集装箱班列从连云港出发,沿着大陆桥穿越亚欧大陆腹地,将中国的工业品运往中亚、欧洲,也把沿线国家的能源与特产带回中国。以黄海为起点,连云港利用海铁联运,跃动在新亚欧大陆桥的脉络中,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近年来,随着中欧班列在亚欧大陆间来回穿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连云港扎实落地,“连接东西、贯通内外”,连云港这个国际海港城从而有了最生动的现实写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