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风文明再上新台阶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发展的历史重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继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之后,近年来,国家部委和地方就村庄清洁、厕所革命、村庄规划等方面出台多个指导性意见。2024年福建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微改造、精提升,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有机融合。因此,结合当前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对晓阳镇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展开调研,为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提供参考。
二、基本情况
晓阳镇位于福安市西北部,地域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距市区53公里,车程约50分钟。全镇土地总面积92.27平方公里,林地1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13861人。全镇以一产农业为主,产业特色鲜明,现有高山晚熟富硒富锌葡萄八千多亩、年产值1亿多元,优质茶叶基地1.7万亩、年产值7000多万元。
近年来,晓阳镇党委、镇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宁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福安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在镇村干部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开启晓阳镇发展新篇章。在总结过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工作。
党建引领,城乡品质显著提升。一是注重全民参与,使“新风尚”蔚然成风。先后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前往先进地区观摩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同步发起“美化晓阳,从我做起”倡议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创新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切实破解“党员干、群众看”的困局,加快形成群防群治的新局面。二是注重监督考核,以“新秩序”归位文明。每月常态化实行人居环境整治月考评制,并评选出“优胜村”、“末位村”,分别颁发流动红、黄旗帜,推动各村主动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三是注重常态长效,让“新环境”优美舒心。围绕“党群共建”工作思路,创建“1315”工作机制,组建党群小分队,即1个班子、3名党员干部、1名群众,每天开展不少于5次的常态化巡街,目前已连续开展800余天,有效提升镇区品质,带动全域人居环境提升。
善作善成,环境治理不断强化。坚持“问题在一线发现、情况在一线吃准、工作在一线落实”的一线工作法,做到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一是在“两违”治理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全覆盖巡查、常态化监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村建、河长制、林长制等专管员以及村干部的网格哨所作用,坚持定期、不定期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巡逻,持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坚决把“两违”“两乱”遏制在萌芽状态,全年共打击房屋违建12起,治理乱建坟墓18座。二是在“源”环境整治上下功夫。持续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行动力度,对辖区范围内的违规生猪养殖、占用河道养殖鸡鸭,坚决予以取缔、清理,科学引导转型升级,共清理河道养殖鸡鸭26处,力推河长制常态长效,切实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的水系。三是在农房提升上下功夫,坚持以“群众主体、以奖代补、分批实施、整村推进”为原则,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各村裸房整治提升,镇域房屋告别“素颜”展“新颜”,2022年以来共修缮立面171栋约73000平方米,瓦屋面48栋约16000平方米。
项目带动,基层设施不断完善。聚焦晓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通过高标准整体谋划,着力推动晓阳品质、形象全面提升。一是发挥项目作用,完成总投资2000万元的省移民后扶示范区创建项目,结合已建成的晓阳镇现代特色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龙洋省级传统村落项目,辐射带动全域环境品质提升。二是着力“门面”提升,投入1500万元开展镇区主街道提升工程,匠心扮靓小镇颜值,营造“整洁、有序、舒适、愉悦”的镇区环境,有效提升“主门面”形象。同时围绕白云山风景区至横一线龟南路工程、南溪港湾式客运站等项目建设,结合白云山景区旅游接待中心,利用村内闲置空地,构建美丽乡村小广场,全面提升晓阳“北大门”形象。三是突出亮点示范,以“五个美丽”创建活动为抓手,通过改造、完善、提升,打造一批小而优、小而精的乡村美景,累计投入903.4万元,建设美丽乡村庭院50户、美丽乡村微景观10处、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3个、美丽田园1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1个。近年来,晓阳镇入选“福建省卫生乡镇”,岭下村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东源村入选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晓阳村、首洋村、南源村获评福建省高级版“绿盈乡村”。
三、调研结果
(一)部分村居人居环境整治仍有盲区,日常保洁监管机制仍待完善,未能做到全域保洁,房前屋后、庭院周边垃圾、废弃物清理不到位,河沟水渠、村内闲置地、边坡空地、商业街、农贸市场周边等保洁不理想。
(二)村容村貌长效化治理工作不扎实,主要是垃圾收集桶及其周边路面脏污、“牛皮癣”清理、家禽未圈养等问题整治效果不理想,“回潮”快。
(三)部分村居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全面整治,部分末位村居村容及环境卫生提升不足,部分村居和道路连接区域职责长期不明确,交叉区域垃圾积存未清理。
(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不到位,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还不完善,村庄保洁队伍不强,同时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部分养殖场的粪污贮存设施容积不达标、消纳土地面积不足,甚至出现粪污堆放在耕地上、污染直排水体等现象。
四、原因分析
(一)工作机制不够完善。晓阳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政府为主导,村委会为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按要求,在推出的月考评中,对“末位村”进行限期一个星期内完成整改工作,但部分村存在的问题并非短期内可以解决完成、个别村工作缺乏主动性,而需政府资金、政策、技术以及专业人才等的多方支持。
(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资金投入有限。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相关专项资金投入有限,部分项目需长期资金投入。晓阳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专项计划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第三方组织资金投入较少。
(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晓阳镇辖区内的垃圾池、垃圾房数量虽然能够满足农村垃圾处理的基本需要,但存在服务半径过大,农民投放不方便等问题,运载垃圾车数量不足且运输不方便、垃圾收运不及时。
(四)村民参与度不高。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重要主体之一,在村民的文化程度、参与意识、经济来源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等影响下,村民自治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晓阳镇经济来源主要是茶叶、高山晚熟葡萄种植等,农业耕地较多,村民日常农务繁忙。村中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人居环境整治理解不深入。以及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差,与城镇居民有一定的差距,村民乱丢垃圾、杂物乱堆乱放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对策建议
一是厚植巩固生态优势。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行动力度,坚决取缔、清理辖区范围内违规生猪、鸡鸭等畜禽养殖,力推“河长制”“林长制”常态长效,抓好控源截污、定期监测水质,努力营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是提“颜”增质人居环境。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部署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聚焦“五个美丽”建设,刷新镇村颜值,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继续深化常态化城乡环境提升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长期有效运转。
三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补齐必要的基础设施短板,推进镇村道路提档、危桥改造、污水管网建设、房屋立面改造等十多项基础设施项目,做好龙洋村刘坑自然村至墙坪村高山自然村农村公路项目等4个村级2024年“一事一议”建设项目。
四是强化治理资金保障。要拓宽融资渠道,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需要的资金规模进行科学核算,确保资金投入能够实现预期成效。根据区域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内容及优先序,对所需资金进行科学匡算,鼓励谋划光伏发电、承包养鱼等项目,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资金的需求,将好事办好、办实,切实避免“工程交差”。
五是切实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村内广播、村村响,村干部、党员带头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提高农村居民对农村人居环境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进而推动其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其积极、主动、全面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全过程。同时,要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功能定位,一方面避免“越俎代庖”,另一方面防止推卸责任。
六、结论
创造水清、村净、景美的农村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载体。通过本次调研,未来,晓阳镇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置于工作前沿,致力于通过实际行动,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力求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维护好自然生态的美丽画卷,实现人民富裕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