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县芹洋乡山底村:猕猴桃带“红”新生活
日前,记者在寿宁县芹洋乡山底村猕猴桃种植基地看到,一根根水泥竿上,蜿蜒的枝条向上生长,村委会副主任范大茂不停地穿梭在藤蔓之间,忙着为猕猴桃树除草施肥。
“我之前在外面是做电商的,也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去年在我家人的支持下,我决定回村创业。”一次回乡探亲中,范大茂发现邻乡邻村都在搞产业、谋发展,生机蓬勃,而自己的家乡山底村,有许多空旷的荒地,缺少希望与活力。经过深思熟虑后,范大茂毅然放弃城里收入可观的工作,2021年通过换届选举,当选了山底村村委会副主任。
24岁的范大茂回村成为新村“官”后,从父亲范樟树手上接过了茗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荒地150亩,其中90亩用于种植红心猕猴桃。“一次走访中,我看到亲戚家试种的的猕猴桃由于品质好、味道甜,没等成熟就有人通过电话订购,加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产品销售,这里的猕猴桃根本不愁销路,甚至是一‘桃’难求,5亩的猕猴桃园能有5多万元的收入哩。”范大茂告诉记者:“我们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山底村气候湿润、光照丰富、雨量充沛、土壤属弱酸性,种植猕猴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说干就干,在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山底村开始了种植红心猕猴桃的有益探索。”
基地建起来了,树苗种下去了,以前的荒山,现在变成了“绿色银行”,附近的贫困户和村民纷纷到基地来打工。贫困户夏青强的家离猕猴桃基地很近,加上要照顾生病的妻子和家里上学的三个孩子,他就经常到基地去做些零散的工作,锄草、整枝、下肥料,活儿不重,一天下来也可以挣个200块钱。目前,常年在基地打工有10户贫困户,用工高峰期,有20多人在基地同时劳作。
“回来后,我加入了县里的青创协会,认识了许多从外地回乡创业的伙伴,也慢慢了解到现在的农村,只要有思路、懂技术、会经营,一样可以过上火红的好日子。”范大茂说。
据了解,山底村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让贫困户嵌入猕猴桃产业链中,变产业扶贫的“当下之策”为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与此同时,山底村牵手茗坑村搭建共建平台,以党建促发展,双方互利互惠,将双方地域及产业优势进行互补,畅通山底村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猕猴桃是山地综合开发、精准脱贫致富的好项目。近年来,寿宁县猕猴桃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全县现有栽培面积6000多亩,年产量4000吨,产值6000多万元。目前主要种植有红心猕猴桃、黄肉猕猴桃、绿肉猕猴桃等三大类品种。寿宁猕猴桃以鲜果销售为主,主要通过订单采购和休闲采摘方式,市场价格每斤5-20元,红心品种价格较高每斤15-20元,亩产值2-3万元,纯收入1万以上。
近年来,寿宁县委、县政府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大力发展具有地理优势的特优水果,全力推进猕猴桃产业发展。2019年11月,寿宁成立了猕猴桃产业协会,加强“寿宁猕猴桃”品牌打造,谋划特色产业抱团发展思路。2021年“寿宁猕猴桃”列入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寿宁县融媒体中心 林芳)

